李靖
別以為古代的審訊就是大刑伺候,夾手指打板子而已,那時候的法官也面臨翻供、污蔑的苦惱,也需要與嫌疑犯和誣告者進行心理上的交鋒,我們來看看唐朝和清朝的是刑偵中是怎么運用測謊技術(shù)的。
唐朝御使:如何洗刷名將李靖的冤情
李靖是唐初名將,看過《說唐》和《紅拂女》的都知道此人,然而,《說唐》將其描述得神神鬼鬼的,如同“水滸傳”里的公孫勝。諸如秦叔寶等人在被宇文成都追殺時,拿出李靖給的三顆豆子,叫一聲“三原李靖”,立時遁形而逃。這個傳說不靠譜,李靖是個軍事家,不是神仙,軍事家也是人,也會遭人陷害,不可能大難臨頭時靠著三顆豆子遁形。
在明朝馮夢龍的《智囊》一書中,提到這么一個案例。李靖擔(dān)任岐州刺史期間,有人誣告他造反,唐高祖李淵信以為真,命令御史帶著原告去岐州抓李靖歸案。李靖這個時候靠的不是神奇的三顆豆子脫身,而是靠著這個神奇的御史大人,看能不能使用神奇的偵破手段,助他洗清冤情。
案情是很不利于李靖的,因為李淵是傾向于相信告密者的,因為李淵本人與李靖有私怨,具體什么私怨,史料沒有記載。
案情不利于李靖
反正當(dāng)年李靖主動去投奔李淵,卻在長安被難民潮所堵,李淵一打下長安,就拿住李靖要殺頭,李靖就當(dāng)著李淵的面說他是以私怨斬壯士,幸虧秦王李世民極力相救,才沒有讓新生的唐朝喪失一名良將。
從《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有記載的這個事例來看,李淵和李靖確實有私怨,執(zhí)法人和被告者有私怨,事情就復(fù)雜了。
那位奉旨辦案的御史,知道李靖是冤枉的,然而要證明一個人冤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李淵已經(jīng)做出有罪推論的情況下。御史一路上苦苦思索著良策,過了幾個驛站,忽然有主意了。
在路上,御史忽然驚慌失措地對告狀人說:不好了,不好了,你寫的那份狀紙由于助手玩忽職守丟掉了。然后拿起鞭子就抽打主管行李的人——“詐稱失去原狀,驚懼異常,鞭撻行典”。丟了狀紙咋辦?那時候又沒有電子郵箱,找家打印店再打印一份。于是御史假惺惺地道歉,請告狀者再寫一份。對方于是再寫一份。
御史大人拿了新的狀紙,卻又拿出那份所謂已經(jīng)丟掉的原狀,兩相對比,居然錯漏百出,出入很大,御史馬上回京城向李淵匯報,于是一場誣告陰謀敗露,李靖將軍有驚無險。
小結(jié):
唐朝御史詐稱狀紙丟失,讓原告再寫一份,其實無異于一次測謊實驗,只是不讓被測驗者覺察出來而已。御史明白,如果不屬實,那么撒謊的人不可能記住每一個虛構(gòu)的細節(jié),撒過謊的人都知道,前面的謊言是很難精確地記住的。御史不能直接證明李靖是冤枉的,但他可以通過告狀人前后出入的錯誤,以證明的荒謬,從而洗清李靖的冤情。
注:李靖在唐高祖時被人誣告謀反,唐史并無記錄,但唐史提到了李靖在晚年的時候,被人誣告謀反,但查無實據(jù),誣告者被繩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