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災
參見中國旱災史干旱求雨人工增雨食水管制(制水)竹清水祖師水危機洪災及洪水
參見
中國旱災史
干旱
求雨
人工增雨
食水管制(制水)
竹
清水祖師
水危機
洪災及洪水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蒲松齡奮筆寫旱災(圖)
蒲松齡與百姓休戚與共,正是其偉大之處。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災害頻仍。尤其在古代,不但水旱等自然災害經(jīng)常發(fā)生,百姓遭受的災難也異常深重。一些有責任感的作家常把這些災害寫入作品,傳之后世,蒲松齡就是其中之一。蒲松齡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也是一位位卑家貧的正直文人。他長期生活在家鄉(xiāng)農(nóng)村,跟貧苦農(nóng)民休戚與共,十分關心百姓疾苦。當家鄉(xiāng)遭受嚴重旱災、民不聊生時,他既是受害者,也是見證人。他把自己的親歷、親見、親聞,真實地寫進詩文中,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提供了可貴資料。康熙十二年(1673)夏天,蒲松齡的家鄉(xiāng)淄川大旱。他在《日中飯》一詩中,真實地描寫了當時的情景:黃沙迷眼驕風吹,六月奇熱如籠炊。午飯無米煮麥粥,沸湯灼人汗簌簌。兒童不解燠與寒,蟻聚喧嘩滿堂屋:大男揮勺鳴鼎鐺,狼藉流飲聲棖棖;中男尚無力,攜盤覓箸相叫爭;小男始學步,翻盆倒盞如餓鷹。弱女踟躇望顏色,老夫感此心?r?r。于今盛夏旱如此,晚禾未種早...
· 水旱災害與清代政府行為
中國傳統(tǒng)社會自然災害頻仍,清代亦然,而且由于導致災害的各種誘因經(jīng)歷朝積累,如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江湖墾植等等,加之吏治等人為原因,使得清代的水災、旱災、蝗災、震災、風災等頻仍出現(xiàn),造成巨大損失,并由此引發(fā)系列社會問題,直接威脅清王朝統(tǒng)治根基的穩(wěn)固。為扭轉被動局面,清政府相應采取許多措施,調(diào)動全國力量與之斗爭,以期有所補救,其利弊得失,自然值得后人思索。下面,僅就自然災害中最為嚴重的水旱災害為例,分析這種情況。一為對付水旱災害,清政府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備的機構,并制定了極為嚴密的規(guī)章制度。在中央,對水旱災害的管理,由工部負責。工部“掌天下造作之政令,與期經(jīng)費”,凡土木興建之制,渠堰疏障之法,由尚書等人商定,“大事上之,小事則行,以飭邦事”[1],可見管理水利工程是其重要職責。其中,都水清吏司專管水利,包括郎中、員外郎各滿5人,漢1人;主事滿4人,漢2人;經(jīng)承9人,筆帖式若干人。他們主...
· 朝鮮大旱災天災人禍
平壤廣播電臺稱這是一次“60年不遇的大干旱”。朝鮮西南部地區(qū)黃海南道和黃海北道兩地有共計3萬公頃,平壤周邊的平安南道有1萬公頃的農(nóng)作物被旱死。黃海北道有大片農(nóng)田干枯,玉米苗葉枯萎,稻田出現(xiàn)裂縫,蓄水池的水位見底,其中尤以黃州郡成為重災區(qū),目前黃海北道已有近兩萬公頃農(nóng)作物枯萎。海岸的多個地方農(nóng)作物生長遲緩,江河與水庫水位下降導致缺電,家畜也受飲水短缺的影響,現(xiàn)狀對居民安全的糧食保障構成威脅。盡管黃海南道是朝鮮的大糧倉,但據(jù)報道今春以來已經(jīng)有2萬人被餓死。前往當?shù)卣{(diào)查的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FAO)本月18日稱,朝鮮全國耕地的17%受災,有必要對當初預估的74萬噸這一糧食進口必需量進行修改。據(jù)FAO調(diào)查,朝鮮最大“糧倉”黃海道、平安道、平壤地區(qū)因干旱天氣受到了最大沖擊。上述地區(qū)的約九成旱田遭受著旱災。今年朝鮮復種作物收成量將達50萬噸,但實際收成量可能比預期還減少8.6萬噸左右。據(jù)日本《東京新聞》報...
· 屈氏史評(十)-貧窮猛于旱災
《有甚于特大旱災者是貧窮》鳳凰網(wǎng)"穿越特旱區(qū)"貴州行動組報告日期:3月26日("穿越特旱區(qū)"第七天)行程:貴州關嶺-貞豐成員:彭遠文(文字)姚為(攝影)昨天講了經(jīng)濟損失對農(nóng)民的影響,以及一個"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的發(fā)展之路。那么,假如一個地方一直以來得到的財政支持極為有限,農(nóng)民的經(jīng)濟損失已經(jīng)洞穿了生存的底線,他們還能撐多久?有甚于特大旱災者,那就是貧困。者砍村:在這里我們忘記了旱災羅首貴三個月前才從浙江打工回來,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他的親戚叫他趕緊回來,村里要搞危房改造,政府有補貼,別錯過了大好機會。當時他沒想到三個月后會陷入如此境地。羅首貴打開櫥柜門給我們看,里面還有二三十斤大米和兩棵白菜,這是他家現(xiàn)在所有的糧食儲備。地上架著一口鍋,殘余著一小碗白菜湯。一個大缸里倒是有大半缸水,那是鄉(xiāng)里面送來的。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錢了:從浙江回來的時候帶著兩三千塊錢,全部買了磚和水泥。我沒好意思問他為什么...
· 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旱災
夏代末年(約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大旱,“伊洛竭而夏亡”。商朝成湯十八年至二十四年(約前1766—1760年),連續(xù)七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無死所,白骨遍野。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約前803—780年)大旱災與大地震直接加速了西周的衰亡。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4年),四月,關東旱,郡國四十余饑,人相食。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史載“連年久旱,亡有平歲,北邊及青徐地,人相食……饑民死者十七八”。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大旱,造成江、漢、河、洛皆竭。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發(fā)饑荒,人相食。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載“南方大旱,種粒皆絕,人多流亡,因饑成疫,死者十二三”。元朝天歷元年(1328年)至至順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省連年大旱,饑民相食。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