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自然科學博物館
自博簡介
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位于塞納河左岸的巴黎第五區(qū),是法國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它的前身是1626年建成的皇家藥用植物園(Jardin Royal des Plantes Médicinales),后來演變?yōu)閭?cè)重自然研究的皇家植物園(Jardin du Roi)。17、18世紀,這里成為巴黎植物學、解剖學和化學的研究中心。啟蒙運動時期,在博物學家布豐(Comte de Buffon, 1707-1788)近半個世紀的主持下,這個植物園成為研究中心兼博物館,其收藏居歐洲之冠,享有很高的聲譽。
建筑布局
今天的自然博物館主要由大演化館(Grande Galerie de l"évolution)、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館(Galeries d"Anatomie comparée et de Paléontologie)、礦物學與地質(zhì)學館(Galerie de Mineralogie et Geologie)、植物園、動物園等組成。此外,博物館的分支機構(gòu)還包括人類館(Musée de l"Homme),以及位于法國北部的克萊爾動物園(Parc Zoologique de Clères)。
博物館的各個展館分布于植物園中。植物園對公眾免費開放,來自世界各地的花草樹木種類繁多,令人嘆為觀止。里面擁有玫瑰種植園、阿爾卑斯植物園、生態(tài)園以及溫室、菜園、樹林等。游人穿梭于展館之間時便可欣賞植物園的美景。
園內(nèi)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大演化館,該館前身是1889年開館的動物學陳列館,但由于藏品超負荷以及戰(zhàn)火受損等原因,從1965年起關(guān)閉,直到1994年整修開館,新館美麗而充滿現(xiàn)代氣息。四層面積共6000平米。一層是海洋動物,入門即可看到一具須鯨骨架和巨型鯊魚標本。二層陳列陸地生物,包括非洲草原哺乳動物、撒哈拉沙漠動物、極地動物、美洲雨林動物等。三層中間是由大象引領(lǐng)的一群動物隊列,仿佛奔向諾亞方舟,場景極為壯觀。一側(cè)的長廊里展示了已經(jīng)滅絕的或瀕危動物的標本,如澳大利亞的袋狼,以及馬達加斯加象鳥的一枚蛋。本層還展出了許多模型、圖版等,在這里,會讓人們思考人類對自然的影響:漁獵、采集、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以及對動植物的馴化、繁育。四層介紹現(xiàn)代的進化觀念,可以欣賞到動物多樣性之美。
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館于1898年開放。進入該館首先會看到一個沒有皮膚的"諾亞"在招手迎客。身后數(shù)百個動物的骷髏,朝向同一方向。四周是比較解剖學的展示,如魚類、爬行類、鳥類、哺乳動物和人類的大腦、內(nèi)臟的標本。還可以看到各種畸形的人體標本。二層展出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當然,少不了梁龍、乳齒象、猛犸象、魚龍這類龐然大物。三層是無脊椎動物部分。
礦物學與地質(zhì)學館則展出了令人艷羨的天然礦物和皇家珠寶。游人仿佛置身水晶洞窟的夢幻之境,無數(shù)的天然金塊、紫紅水晶、紅藍寶石、黃玉等等,光彩奪目。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昔日財富與權(quán)力的象征,已被用作科學研究和公眾展覽。當然,展出的只是其24萬件藏品的極小部分,該館僅隕石就多達2500塊。
發(fā)展歷史
在塞納河畔的瓦魯廣場入口處,矗立著生物進化論者拉馬克的雕像,周圍的街道入口,分別以其他一些科學家命名,更為博物館增添了光采。
自然博物館在1650年對公眾開放,幾個世紀以來,它始終堅持著創(chuàng)建人德拉博斯和布瓦爾確定的展覽、教學和科研相結(jié)合的方向。
1636年,國王路易十三接受了德拉博斯的請求,簽署法令確認建立"皇家公園",并決定設立植物學、化學和解剖學的研究、教學機構(gòu)。這就為建立博物館奠定了基礎。如今,1636年栽種的美國洋槐,1774年種下的科西嘉落羽杉等世界聞名的植物,仍然枝繁葉茂。
1714年修建了第一座暖房,這就使得研究人員們從非洲、阿拉伯地區(qū)以及南美地區(qū)帶回的各種稀有植物,有了在這里生長繁衍的可能。以后又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實驗室作為教學場所。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國民公會于1793年通過法令將"皇家公園"改名為"國家自然博物館"。同一時期還建成了動物園、圖書館。雖然現(xiàn)在動物已遷往他處,但那古老的圓形動物園的建筑仍然保留著,并全部修飾一新,成為博物館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
1889年動物標本展館建成,它成為博物館的一所重要的建筑和組成部分。這里的標本栩栩如生,巨大的恐龍、兇猛的食肉動物和剽悍的野牛一個個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種類繁多的昆蟲標本顯示了自然界的奇妙;不同門類動物進化的陳列告訴人們34億年來地球生命演化的歷程和大自然經(jīng)歷的漫長而巨大的變化。這里還設有一座表現(xiàn)動物遠古風貌的聲光展廳,更以其逼真的場面,吸引著觀眾。大量的浸制標本則收藏在一座地下標本館里,數(shù)量多達200余萬件。
在它的礦物學與地質(zhì)學的展館里收藏著24萬件礦物標本,其中以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所搜集的一千件寶石和 2 500件隕石是最為吸引觀眾的。
博物館里還設有專廳,用以陳列那些曾經(jīng)為人類科學文化進步作出卓越貢獻的有關(guān)學科的科學家雕像,有的沉思、有的凝視前方,一個個深沉含蓄,令人屏息駐足,肅然起敬。
這里日益豐富的收藏品和門類眾多的實驗室以及各種先進的設備,不僅提供給在這里工作的700名研究者中的有關(guān)人員使用,也對世界各國生物學家和地質(zhì)學家開放。它不僅是法國的動物學、昆蟲學、比較解剖學、植物學、人類學和礦物學的重要研究中心,也是一個科學普及教育中心。博物館還十分重視科學教育和多學科的臨時展覽。前幾年,它集中了三百多位科學家,精心研究設計,舉辦了一個《性和媒介》的展覽,不僅在國內(nèi)受到歡迎,也引起國際上的重視,以后曾應邀到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許多國家展出,獲得一致的好評。
博物館幽靜的草坪中央坐著布封·居維葉的銅像。這位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科學家、進化論的先驅(qū)曾在這里工作過50年,寫出過洋洋三十多卷的《自然史》。他手執(zhí)一只鳥的標本,凝視著向他走來的人們,期待著后人為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作出新的努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