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英勇勛章
背景
1894年的史蒂芬·克萊恩;友人、藝術(shù)家Corwin K. Linson繪制
1893年,21歲的史蒂芬·克萊恩時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街女梅季》(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睹芳尽吩谏虡I(yè)上和評論上都遇到了挫折。由于很多評論家認(rèn)為這種無情的鮑厄里街頭小說冷酷、低俗,克萊恩在被出版社拒絕多次后自己將其出版。1893年初夏,克萊恩在他朋友的工作室寄居時獲得了第二本小說的靈感??巳R恩為《世紀(jì)雜志》(Century Magazine)中南北戰(zhàn)爭的著名戰(zhàn)役和軍事領(lǐng)袖頗為著迷。干巴巴的故事令克萊恩感到無奈,他說:“我在想他們其中一些人沒有告訴自己在混戰(zhàn)中的感受。他們將自己的事情說了太多遍,卻依然無情地像一塊石頭?!?克萊恩回到工作室,送還了雜志,并決定自己寫一本戰(zhàn)爭小說。他在日后稱“無意中將自己的童年寫入了故事里”,并且“自從他脫下燈籠褲后就在幻想一部戰(zhàn)爭小說了?!?/span>
在此期間,克萊恩斷斷續(xù)續(xù)地從事一些自由編輯工作,為不同的紐約市報紙撰稿。1893年在他寄居于在新澤西雷克威爾(Lake View)的長兄埃德蒙那邊時,他開始撰寫《紅色英勇勛章》??巳R恩的故事構(gòu)思為:一個年輕的列兵做著男孩般幼稚的夢,幻想著榮譽與浪漫,無視戰(zhàn)爭現(xiàn)實的殘酷??巳R恩將列兵的姓氏命名為“弗萊明”,這是他嫂嫂的娘家姓。在日后的回憶中,他稱文章的第一段自發(fā)地臨到他腦海里,“一字、一點、一句號都不差?!毙≌f是在夜間寫成的,甚至是從午夜一直寫到凌晨四五點種??巳R恩買不起打字機,只好小心翼翼地用墨水在文件紙上書寫,有時候劃掉一個字,有時候又疊上一個。如果他要改些什么,他會將整頁重寫。 不久,他搬回了紐約,在那里他完成了小說,時間是1894年4月。
出版歷史
克萊恩最初的手稿為55,000字,題為“列兵弗萊明的戰(zhàn)斗”(Private Fleming/His various battles)。為了減少南北戰(zhàn)爭傳統(tǒng)的描寫風(fēng)格,克萊恩最終將題目改為《紅色英勇勛章: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之插曲》(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An Episode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1894年初,克萊恩將手稿寄給S. S. 麥克盧(S. S. McClure),后者拿著手稿六個月卻不出版。 倍感受挫的作者將稿件要回,于10月份重新寄給了歐文·巴克萊(Irving Bacheller)克萊恩故事的縮減版在1894年12月第一次以連載小說的形式出現(xiàn)在《費城報》(The Philadelphia Press)上。這版故事——包括了18,000字特評——在全美報刊上廣為轉(zhuǎn)載,并確立了克萊恩的文學(xué)名望??巳R恩的傳記人約翰·貝里曼(John Berryman)寫到故事至少在200種小鎮(zhèn)日報,550種周報上轉(zhuǎn)載。1895年10月,蘋果頓公司(D. Appleton & Company)在原始稿上削減了5,000字后,將其故事以小說的形式出版。該版小說與克萊恩的原始稿差異較大:很多學(xué)者認(rèn)為,蘋果頓員工擔(dān)心公眾反感故事的某些內(nèi)容,對其進行了刪改。1895年版小說與原版稿件相比,刪去了全部第12章,第7、10、12、15章結(jié)尾小說的原始稿件,以及一些出版物,通訊,以及有關(guān)小說出版的歷史資料,陳列在弗吉尼亞大學(xué)阿爾伯特與雪莉斯莫特輯收藏圖書館(Albert and Shirley Small Special Collections Library)。
克萊恩與蘋果頓的合同中單單給了他十分之一的版稅。合同還規(guī)定在大不列顛售書沒有版稅(出版社為Heinemann,第一版為1896先鋒系列之一)。1982年,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根據(jù)克萊恩1894年55,000字原版將小說再版。根據(jù)亨利·賓得(Henry Binder),這版小說受到質(zhì)疑,因為有些人認(rèn)為克萊恩為小說的1895年蘋果頓版做出了原始修訂。不論怎樣,小說自發(fā)售之日,就再沒有停止印刷。
故事梗概
一個冷天里,虛構(gòu)的紐約304步兵團駐扎在河邊,等候戰(zhàn)斗命令。18歲的列兵亨利·弗萊明回憶起他參軍時浪漫的沖動,以及他母親的反對。他不禁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要與敵人面對面交火,還是一走了之。戰(zhàn)友吉姆·康克林安慰他,并承認(rèn)如果所有人逃跑,他自己也會跟著跑。在步兵團的第一次交火中,南部邦聯(lián)軍首先沖鋒,但是被打了回去。敵人很快整合,再次進攻,并迫使一些措不及防的聯(lián)邦士兵自亂陣腳,臨陣脫逃。亨利擔(dān)心會輸?shù)魬?zhàn)斗,便選擇了走為上。直到他逃到了部隊后面時才聽見將軍宣布聯(lián)邦軍獲勝的消息。
亨利感到十分羞愧,逃到了旁邊的森林里。在一片小空地里,他發(fā)現(xiàn)了一具腐爛中的死尸。亨利受到驚嚇,逃離小空地,卻撞入了一群撤離戰(zhàn)場的傷員中。他們中有一名“衣衫襤褸的士兵”,后者詢問亨利傷在哪里。亨利對此只能回避。吉姆·康克林也在其中,由于側(cè)身中彈,失血過多,吉姆變得神智不清。吉姆極力反抗朋友的幫助,并最終因傷勢過重去世。倍感憤怒無助的亨利沖出了傷兵群,卻又撞進了另一個撤離部隊?;艁y中,一個士兵用槍托猛擊亨利的頭部,將其擊傷。負傷的亨利現(xiàn)在十分疲倦、饑渴、他決定硬著頭皮回到自己的部隊里去。當(dāng)他到達營地時,其他士兵誤認(rèn)為他頭上的傷是戰(zhàn)場槍彈所造成的。士兵照顧亨利,包扎了他的傷口。
第二天清晨,亨利第三次加入戰(zhàn)斗。步兵團遇到了一小股邦聯(lián)軍,而亨利英勇作戰(zhàn),證明了自己是個合格的士兵。然而亨利自我安慰,告訴自己之前的儒弱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他的過錯犯在暗中,所以他依然是個好漢?!痹诖酥?,亨利與朋友一道尋找溪水,卻意外地從司令官那里得知他所在的步兵團名聲狼藉。司令官不經(jīng)意地提出將304團犧牲掉,因為他們不過是“趕驢的”、“翻土的”。由于沒有其它部隊可用,將軍對此表示許可。
在小說最后的戰(zhàn)斗中, 護旗士官中彈,亨利意外地成為了旗手。有一線邦聯(lián)軍躲在了圍欄背后,圍欄被樹林遮掩,不在步兵團的射程范圍之內(nèi)。如果他們留下,就不得不面對難堪的攻擊;如果他們撤走,就會顏面盡失。司令官下令沖鋒。亨利在無武裝的情況下領(lǐng)導(dǎo)部隊進攻,自己卻奇跡般地毫發(fā)無損。絕大多數(shù)邦聯(lián)士兵在步兵團到來之前逃逸,另有四名被俘虜。小說的結(jié)尾如下:
史料的精確性與靈感
錢斯勒斯維爾戰(zhàn)役,由 Kurz and Allison 出版
雖然克萊恩曾在一封信中寫道“除非身臨其境... 否則你無話可說”,但《紅色英勇勛章》在創(chuàng)作時,克萊恩毫無戰(zhàn)斗經(jīng)驗。雖然他在這之后的希土戰(zhàn)爭 (1897年)和美西戰(zhàn)爭中擔(dān)任了戰(zhàn)地記者一職。無論如何,《紅色英勇勛章》對戰(zhàn)場現(xiàn)實的描寫常常誤導(dǎo)讀者,認(rèn)為克萊恩自己就是個老兵(作者在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的第六年出生)。當(dāng)解釋自己為何有能力將戰(zhàn)斗寫得如此的現(xiàn)實時,克萊恩說:“當(dāng)然,我從來沒參加過戰(zhàn)斗,但是我從足球場上的拼搶感受到了憤怒的滋味,或者說戰(zhàn)斗會本能地遺傳,而我只是憑直覺下筆而已;克萊恩家族在以前可是個戰(zhàn)士之家。”
為了將戰(zhàn)斗描繪地更加逼真,克萊恩從不同素材中搜集資料?!妒兰o(jì)雜志》中的《戰(zhàn)斗與領(lǐng)袖》系列直接為小說賦予靈感,特別是一個故事——沃倫·李·郭斯(Warren Lee Goss)的《列兵的回憶》——包涵了克萊恩版的許多元素。 托馬斯·比爾(Thomas Beer)寫了他滿是問題的1923年自傳,其中克萊恩夸口他可以寫出比埃米爾·左拉的《崩潰》還要好的作品,結(jié)果遭到一個朋友的挑戰(zhàn),要他寫《紅色英勇勛章》。然而,這段軼事并沒有事實支持。“紅色英勇勛章”這一暗喻可能來自真實的事件;歷史學(xué)家塞西爾·D·艾比(Cecil D. Eby, Jr.)注意到聯(lián)邦軍官菲利普·卡尼(Philip Kearny)命令他的部下佩戴鮮紅的徽章,后被認(rèn)為是英勇的象征。雖然紐約304志愿步兵團是虛構(gòu)的,但小說中很多戰(zhàn)術(shù)與場景與南北戰(zhàn)爭中的真實事件交相輝映。就某一特別戰(zhàn)場來說,許多評論家認(rèn)為錢斯勒斯維爾戰(zhàn)役與之十分類似。
據(jù)說克萊恩在紐約州杰弗斯港小鎮(zhèn)(他們家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聽紐約124志愿步兵團老兵講述戰(zhàn)斗故事,后者常被稱為橙花橙花團在錢斯勒斯維爾開了第一槍,當(dāng)?shù)厥穼W(xué)家因此認(rèn)為《紅色英勇勛章》從這里得到靈感。不但如此,在紐約124志愿步兵團里確實有個列兵叫詹姆士·康克林??巳R恩在《紅色英勇勛章》發(fā)表一年后,在《麥克盧雜志》(McClure"s Magazine)上發(fā)表短篇小說《老兵》,記載了一個老一些的亨利·弗萊明描繪自己在錢斯勒斯維爾戰(zhàn)役中的經(jīng)歷。
風(fēng)格與體裁
《紅色英勇勛章》風(fēng)格獨特,常被視為自然主義、現(xiàn)實主義、印象主義或是三者的混合。小說局限于第三人稱視角,反應(yīng)了年輕戰(zhàn)士亨利·弗萊明從戰(zhàn)場逃走后的內(nèi)心經(jīng)歷,而不是外部世界的物理戰(zhàn)爭?!都t色英勇勛章》的特色在于鮮活的描述與富有節(jié)律的散文體,這些都幫助作者制造故事的懸念。評論家特別指出小說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字面或寓意色彩,這證明了小說使用了印象主義的元素。小說提到了藍色與灰色制服,黃色與橙色陽光,綠色的樹林,士兵的臉因憤怒或義勇變紅,因死亡而變灰??巳R恩使用動物形象來評說人、自然、或是戰(zhàn)爭自己。例如,小說開始時,部隊被描繪成一個有生實體,“在山坡上伸展,休息著?!?/span>
小說的背景設(shè)在一系列戰(zhàn)場上,《紅色英勇勛章》卻沒有使用眾南北戰(zhàn)爭小說的傳統(tǒng)描述手法。小說著重于主角的內(nèi)心斗爭,而不是戰(zhàn)爭本身。克萊恩的小說常常讓讀者混淆,分不清小說到底是不是反戰(zhàn)的。為了回避州與州之間政治、軍事、地理的細節(jié)沖突,小說的敘述脫離了歷史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小說沒有交代時間、戰(zhàn)斗名稱,這些省略有效地將讀者的注意力從歷史的框架上轉(zhuǎn)移到戰(zhàn)場的心理沖突中。作者在信件中曾經(jīng)暗指,自己希望通過“描繪心理恐懼”來書寫戰(zhàn)爭。
小說出版三十年后,作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認(rèn)同小說的主要矛盾來自內(nèi)心,而不是外部斗爭,弗萊明“站在未知面前。他試圖使用理性來證明自己不會‘逃離戰(zhàn)場’。弗萊明在尚無經(jīng)驗的部隊中找不到支持。他得獨自解決勇敢這一難題?!笨巳R恩對心理的現(xiàn)實描寫在讀者中引起了共鳴;一個當(dāng)時的評論家寫給“紐約出版社”,稱:“有時描述過于生動,以至于令人喘不過氣來。讀者倍感身臨其境,當(dāng)愛國主義被溶解成元素,我們只能看到一幫漢子盲目地、怪誕地向濃煙中射擊著。這是戰(zhàn)爭的新視點?!?/span>
小說大量使用了諷刺、象征主義、暗喻,讀起來感覺并不直白。與克萊恩的其它作品一樣,小說的對話時長使用當(dāng)?shù)氐姆窖裕詫?yīng)歷史;例如,吉姆·康克林在小說開始時戲言:"I s"pose we must go reconnoiterin" "round th" kentry jest t" keep "em from gittin" too clost, or t"develope"m, or something".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語氣也變得更加諷刺,特別是敘述者與主角之間距離拉大。作品的題目自身也是一種諷刺;亨利希望“他也可以有一道傷疤,一枚紅色英勇勛章”,意思是他希望在戰(zhàn)場上負傷。他的確負傷了(被聯(lián)邦逃兵用槍托擊中頭部),然而,這個勛章實際上不是英勇,而是恥辱。
通過給角色起綽號(“年輕人”、“衣衫襤褸的士兵”)克萊恩為作品賦予了托寓特質(zhì),指明了角色的人物特性。在《紅色英勇勛章》有許多隱含意義,對此的解釋無數(shù)。1968年,在羅伯特·W·斯達曼(Robert W. Stallman)寫的克萊恩傳記中,一些評論家探索了小說中的基督寓意。例如,亨利·弗萊明的朋友吉姆·康克林之死頗像基督,第九章結(jié)尾句將太陽比喻為“憤怒的圣餅”。約翰·貝里曼是評論家中第一位將小說解釋為現(xiàn)代荒漠,主角則代表了每一個人。其它人則與西奧多·德萊塞、弗蘭克·諾里斯、杰克·倫敦對比,認(rèn)為小說呈現(xiàn)出自然主義的結(jié)構(gòu)。
主題
如題所示,小說的主題是亨利·弗萊明試圖通過獲得“紅色英勇勛章”來證明自己是個合格的士兵。從前十二章到他負傷這一故事段落卻恰恰揭露了他的懦弱。隨后的章節(jié)描述了他的成長,并很明顯地向英雄主義發(fā)展。在戰(zhàn)斗打響前,小說主角將戰(zhàn)爭浪漫化;他對戰(zhàn)爭的認(rèn)識停留在書本閱讀上:“他讀過行軍、圍城、爭斗,他渴望看到這一切”。因此,當(dāng)亨利真正接觸到戰(zhàn)爭現(xiàn)實的殘酷時,他嚇呆了,他的理想主義了。亨利試圖在存在主義中尋求安慰,卻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毫無意義的世界,并努力地在內(nèi)心中掙扎,奮力求解。當(dāng)他似乎可以解釋自己的處境時,卻又被戰(zhàn)爭的恐懼嚇倒,后者威脅著要撕裂他文明智慧的身份地位。約瑟夫·海格舍默(Joseph Hergesheimer)在1925年諾普夫(Knopf)版中作序,認(rèn)為《紅色英勇勛章》的核心是“自身、自控知識在一個男孩中誕生”的故事。
然而,文章有時模棱兩可,讓人懷疑亨利到底有沒有成熟。評論家唐納德·吉布森(Donald Gibson)在《紅色英勇勛章:將英雄重新定義》中稱:“小說將自己廉價出售了。它自稱沒有回答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所述的卻是相反的... 它稱亨利·弗萊明最終看到事物真實的一面;但是又稱他是個被欺騙的傻子。他稱亨利沒有看穿事物的本質(zhì),但別人也沒有。”雖然克萊恩評論家、傳記作者斯達曼(Stallman)寫到亨利在小說末尾獲得了“精神上的改變”,但他也發(fā)現(xiàn)這個主題難以故事神秘的結(jié)尾對應(yīng)。雖然亨利拋棄了他之前的“浪漫觀點”,開始成熟,并“朝著男子氣概與道德勝利的方向前進著”,但是“英雄教育的結(jié)局與開始一樣:自我欺騙?!痹u論家威廉·B·狄林漢(William B. Dillingham)也注意到小說英雄主義的悖論,特別是從自省角度來講,亨利在小說后半部分陷入了毫無理由的自我拋棄中。狄林漢稱“為了勇敢,人在物理爭斗中必須拋棄人類的最高功能,理性與想象,轉(zhuǎn)而使用直覺,甚至是獸性。”
自然世界的冷漠這一主題在克萊恩的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在小說的開始部分,部隊開進戰(zhàn)場,而天空被描述為純潔的“仙女藍”。到第七章時,雖然戰(zhàn)斗殘酷地進行著,但亨利注意到自然那不可思議的寧靜,好像“一位對悲劇深惡痛絕的婦女”一樣。類似地,天空對戰(zhàn)場上的也表示冷漠。自然的甜蜜與戰(zhàn)爭的毀滅在第十八章中被寫成二分法:“陰燃的廢墟中散發(fā)著黑色的煙云,飄向太陽。太陽或明或暗,停留在琺瑯般的藍天上。”當(dāng)亨利逃離戰(zhàn)場時,他從自然中得到了一些安慰,后者似乎證明了他之前的懦弱:
反響
《紅色英勇勛章》在最初出版時獲得大多數(shù)評論家的好評;具體來說,該書被認(rèn)為是杰出的現(xiàn)代原創(chuàng)小說。蘋果頓1895年版在第一年就再版10次,使得24歲的克萊恩一夜成名。作者的朋友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之后寫道小說在英國和美國受到“瘋狂地贊美”。一位“紐約出版社”匿名評論員在小說出版后不久寫道“對于有天賦的作者永遠都應(yīng)該慢慢品評,但必須承認(rèn)《紅色英勇勛章》可以被推測是極具力量與原創(chuàng)性的,可以用有才來包裹它的名字?!?《》評論員稱自己被克萊恩對戰(zhàn)爭的現(xiàn)實描繪大大震撼,寫道小說“用老兵般的寫實震撼了讀者”, “評論家”(The Critic)也深有同感,稱小說是“一本真正的著作;無論是對士兵在他第一場戰(zhàn)斗中的字面描述,還是... 對每一個人在內(nèi)心世界都必須戰(zhàn)斗的比喻,小說都保持了對生命的真摯?!?/span>
小說在最初并不是沒有詆毀者的。克萊恩年紀(jì)輕輕、毫無經(jīng)驗,這在一些評論家眼里并不是好事兒,而是麻煩。例如,一個評論員寫到“克萊恩先生太年輕了,不可能用經(jīng)驗寫作,小說中那些令人驚異的細節(jié)一定是來自狂想。”克萊恩和他的作品也受到來自戰(zhàn)場老兵的批評,特別是亞歷山大·C·麥克魯格(Alexander C. McClurg)—一個參加了奇克莫加(Chickamauga)和查塔努加(Chattanooga)戰(zhàn)役的陸軍準(zhǔn)將——1896年4月,他寫了一封長信給戴爾雜志(The Dial, 這是準(zhǔn)將所有的出版社的下屬公司),痛斥小說是“對美國士兵和軍隊惡毒的諷刺?!崩媳骷野膊剂_斯·比爾斯是位著名的內(nèi)戰(zhàn)小說作家,他也對小說及其作者表示輕蔑。當(dāng)紐約日報評論員稱《紅色英勇勛章》不過是對比爾斯著作低劣的仿造時,比爾斯對此表示祝賀,稱他們揭露了那個“瘋克萊恩”。 一些評論家也從克萊恩的敘述風(fēng)格中找到問題、語法錯誤、和缺乏傳統(tǒng)劇情等等。
雖然小說最終在美國成為了暢銷書,但《紅色英勇勛章》在1895年登陸英國時卻更受歡迎,賣的更快??巳R恩對小說在海外暢銷深表喜悅,他寫給友人稱:“我只為一件事自豪,那就是不列顛版《紅色英勇勛章》受到英國評論的盛贊。我之所以為此自豪是因為外鄉(xiāng)人似乎更難以爭取過來?!痹u論家、老兵、國會議員喬治·溫德姆(George Wyndham)稱小說是部“經(jīng)典”,稱贊克萊恩的才華“將人類的戲劇展現(xiàn)在舞臺上,就是說,將一個人的思想活動傾訴在舞臺上。”哈羅德·弗雷德里克(Harold Frederic)在他自己的評論中寫道“如果有類似題材的作品出現(xiàn),那么人們可以自信地說(克萊恩的)小說是最好的。但是它獨一無二。這部著作無法歸類。所以性就在于干脆否認(rèn)它是本小說?!碑?dāng)克萊恩日后移居到英國時,費雷德里克成為了他的朋友,并將前者與戰(zhàn)爭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埃米爾·左拉、維克多·雨果等人相提并論,并認(rèn)為后者的小說與《紅色英勇勛章》相比而言“基本上是... 冷酷而低效的”。
遺產(chǎn)
紐約 Port Jervis 紀(jì)念克萊恩的牌匾
關(guān)于小說,克萊恩自己在日后寫道:“我從來不認(rèn)為《紅色英勇勛章》有多么了不起,只是這種激烈的主題是作家在平日里不容易找到的?!?在克萊恩事業(yè)剩余的短暫時光里——《紅色英勇勛章》成為他后續(xù)作品的對照標(biāo)準(zhǔn)。在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不久,蘋果頓在1917年將小說再版,并在同年又新增了3次印刷。
二十世紀(jì)20年代,克萊恩再度走紅,《紅色英勇勛章》被視為美國主流著作,也成為克萊恩最重要的作品?,F(xiàn)代評論家注意到克萊恩“參與了現(xiàn)代戰(zhàn)爭觀”,其他人——例如克拉恩學(xué)者斯坦利·沃特海姆(Stanley Wertheim)——認(rèn)為作品“毫無疑問是最現(xiàn)實的美國南北戰(zhàn)爭小說了”。唐納德·吉布森(Donald Gibson)稱小說“超前”因為它“沒有附和許多當(dāng)時規(guī)范文學(xué)的觀點?!毙≌f被多次編入選集,包括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1942選集《戰(zhàn)場:最佳戰(zhàn)爭小說》(Men at War: The Best War Stories of All Time)。在序言中,海明威寫道小說“是我們最好的文學(xué)之一,我將它全部納入選集是因為它和詩篇一樣偉大?!绷_伯特·W·斯達曼(Robert W. Stallman)在給現(xiàn)代圖書館1951年版《紅色英勇勛章》所做的序是當(dāng)代對小說的第一份書評。
小說的改版被數(shù)次搬上銀屏。電影《紅色英勇勛章》由約翰·休斯頓導(dǎo)演,榮譽勛章獲得者奧迪·墨菲主演亨利·弗萊明。電影劇本由休斯頓和阿爾伯特·班德(Albert Band)編寫,拍攝困難重重,并發(fā)生預(yù)算不足,雖然遭到導(dǎo)演,但最終被削減到70分鐘長。電視版電影于1974年上映,由理查德·托馬斯(Richard Thomas)主演弗萊明, 2008年捷克電影 Tobruk 也是基于《紅色英勇勛章》的改編而成。
參考文獻
Bloom, Harold. 1996. Stephen Crane"s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ISBN 0-585-25371-4.
Bloom, Harold. 2007. Bloom"s Guides: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ISBN 0-7910-9367-0.
Crane, Stephen. 1917.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mpany.
Davis, Linda H. 1998. Badge of Courage: The Life of Stephan Crane. New York: Mifflin. ISBN 0-89919-934-8.
Dillingham, William B. December 1963. "Insensibility i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College English. Vol. 25, No. 3, pp. 194–198.JSTOR373687.
Eby, Cecil D. Jr. May 1960. "The Source of Crane"s Metaphor, "Red Badge of Courage"". American Literature. Vol. 32, No. 2, pp. 204–207.
Gibson, Donald B. 1988.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Redefining the Hero.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ISBN 0-8057-7961-2.
Grant, Susan-Mary and Peter J Parish. 2003. Legacy of Disunion: The Enduring Significance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71-2847-3.
Gullason, Thomas A. 1961. "Thematic Patterns in Stephen Crane"s Early Novels".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Vol. 16, No. 1, pp. 59–67.JSTOR2932848.
Habegger, Alfred. 1990. "Fighting Words: The Talk of Men at War in The Red Badge." Critical Essays on Stephen Crane"s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Ed. Donald Pizer. Boston: G. K. Hall & Co. ISBN 0-8161-8898-X.
Horsford, Howard C. 1986. ""He Was a Man"". New Essays o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Ed. Lee Clark Mitche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0456-3.
Johanningsmeier, Charles. 2008 "The 1894 Syndicated Newspaper Appearances of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American Literary Realism. Vol. 40, No. 3, pp. 226–247.doi:10.1353/alr.2008.0023.JSTOR27747296.
Kaplan, Amy. 1986. "The Spectacle of War in Crane"s Revision of History". New Essays o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Ed. Lee Clark Mitche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0456-3.
Kent, Thomas. 1986. Interpretation and Genre: The Role of Generic Perception in the Study of Narrative Texts. Lewisburg, PA: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387-5088-5.
Knapp, Bettina L. 1987. Stephen Crane. New York: Ungar Publishing Co. ISBN 0-8044-2468-3.
Lentz, Perry. 2006. Private Fleming at Chancellorsville: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and the Civil War.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ISBN 0-8262-1654-4.
Linson, Corwin K. 1958. My Stephen Crane. Syracuse: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Mailloux, Steven. 1982. Interpretive Conventions: The Reader in the Study of American Fiction.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14-1476-8.
Mayer, George. 2009. "A General Semantics Approach to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ETC.: 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Vol. 66, No. 3, pp. 258–263.
Mitchell, Lee Clark. 1986. "Introduction". New Essays o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0456-3.
Monteiro, George. 2000. Stephen Crane"s Blue Badge of Courage.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71-2578-4.
Monteiro, George. 2009. Stephen Crane: The Contemporary Review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8265-3.
Morris, Roy Jr. 2007. "On Whose Responsibility? The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Underpinnings of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Memory and Myth: The Civil War in Fiction and Film from Uncle Tom"s Cabin to Cold Mountain. Ed. David B. Sachsman. West Lafayette, Ind.: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55753-439-2.
Sears, Stephen W. 1996. Chancellorsville. Boston: Houghton-Mifflin Co. ISBN 0-395-63417-2.
Sorrentino, Paul. 2006. Student Companion to Stephen Crane.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3104-9.
Stallman, Robert W. 1968. Stephen Crane: A Biography. New York: Braziller, Inc.
Weatherford, Richard M. 1997. Stephen Crane: The Critical Heritage.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0-415-15936-9.
Wertheim, Stanley. 1997. A Stephen Crane Encyclopedia.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29692-8.
Wertheim, Stanley and Paul Sorrentino. 1994. The Crane Log: A Documentary Life of Stephen Crane, 1871–1900. New York: G. K. Hall & Co. ISBN 0-8161-7292-7.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