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 為何享譽大唐開國第一功臣
唐朝名臣濟濟,僅唐太宗在凌煙閣掛像旌表的功勛卓著者就有24位,而長孫無忌被列在首位。就才能而論,他在謀臣猛將、良宰賢相中可能算不上最突出,但卻是太宗的
心腹。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賴,長孫無忌不但在貞觀朝發(fā)揮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輔佐高宗,成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與其他功臣相比,長孫無忌既是一個忠心謀國者,也是一個潛心謀身者,唐太宗曾評價他“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但恰恰是這樣一個以韜晦見長的人,既盡忠于君又有功于國,且深明全身之道,最后竟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而被流放和賜死,不能不令人深長思之。
善謀全局肯背黑鍋
長孫無忌的年齡與李世民相仿,二人從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給李世民后,兩人關系更加親密。李世民青年時南征北戰(zhàn),屢次陷于危難也是長孫無忌所救。而且,太宗終其一生,對長孫皇后都懷有十分感激的心情。長孫皇后與長孫無忌兄妹感情又很深厚,太宗愛屋及烏,當然也就格外信任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充分發(fā)揮了太宗對他的信任和作為內戚的身份之便,對太宗提了一些別人所不能提的建議。加上他本身的聰明才智,這些建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使他成為貞觀朝的第一功臣。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由于謀反被誅殺。太宗為此痛苦不堪,甚至幾度“自投于床”、“又抽佩刀欲自刺”。在另定太子的“家事”中,作為親戚和第一重臣的長孫無忌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時最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是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個兒子: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兩人相比,李泰的條件更為優(yōu)越,首先他是長孫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長九歲,且富有才華,在朝臣中聲望頗著,唐太宗曾私底下答應李泰要立他為太子。李治是長孫皇后的第三子,唐太宗的第九子,不論從年齡還是從才具看,均處于劣勢,但長孫無忌卻一再請求立李治為太子。李泰、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長孫無忌為什么棄李泰而主張立李治呢?
晉王李治生性仁弱,而魏王李泰則聰明絕倫,善于以才學取悅太宗,并招納士人,文武官員也紛紛投其門下。長孫無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心腹。李泰集團的主要成員是功臣子弟,他們靠祖上資蔭,身處高官,奢侈放縱,希望通過李泰當皇帝,達到驅逐元老,自己掌權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則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績、褚遂良等。長孫無忌既是唐朝的開國元勛,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貞觀政治的忠實執(zhí)行者。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貞觀政治依然堅持下去,只能靠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輔佐,而絕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幫紈绔子弟。
而且,長孫無忌熟讀經史,經歷隋亡的亂世,深知治世剛剛開創(chuàng),君主太聰明也不是件好事。隋煬帝本身就自幼聰明善辯,但他多智多欲、崇尚浮華、好大喜功,不僅群臣難以輔佐,也容易成為國家民生之蠹害。若李泰得立,他很可能會改弦更張,但其才器和君德又遠不如太宗,結局極有可能危及“貞觀之治”的成果。在舍李泰而立李治為太子這件事上,唐太宗與長孫無忌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
由于李治仁弱,不像自己,恐不能執(zhí)掌社稷,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動搖反復。一度又向長孫無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像自己一樣英俊果斷的三子吳王李恪為太子。李恪文韜武略高人一等,朝中和民間立李恪為太子的呼聲都極高。根據(jù)史實李恪并沒有和李承乾或者李泰爭奪太子之位,對皇位并沒有強烈的欲望。太宗比較欣賞這個天生貴族的兒子,長孫無忌則一再反對。太宗問:“你這么反對,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恪兒聰敏多才,英勇果敢,很是像我。再說他將來是否會倚仗你們長孫家,也很難說??!”長孫無忌回答說:“李治仁厚善良,是個守成之君的好人選。選儲君這件事至關重要,怎能朝令夕改?舉棋不定很容易輸棋?!痹陂L孫無忌看來,守成之君并非一定要有才華,卻一定要像漢朝文、景二帝一樣仁順。唐太宗只好作罷。
后來高陽公主和房遺愛謀反案事發(fā)。他們希圖減輕罪責,蓄意攀扯吳王李恪,長孫無忌將錯就錯除掉了李恪。天下都為李恪感到冤屈。長孫無忌在這件事上自是難以保全清白之名,但為了消除后患也為了國家長治久安而不惜背上這黑鍋。
嫻于治國長于立法
長孫氏是北魏以來的士族高門,屬于軍事貴族。但長孫無忌本人在軍事方面雖有一定謀略,卻不善于統(tǒng)兵打仗,用唐太宗的話說:“聰明鑒悟,雅有武略”,“總兵打仗,非其所長。”長孫無忌的長處在“好學,該博文史”。所以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他立下的功績并不多,但到了治世開始理國,卻成為第一重臣。
長孫無忌作為“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身居“天官”吏部尚書和右仆射的要職,唐太宗自然而然地把大權交給了他。他在“人事部長”和“國務總理”的位置上只呆了一年,就大刀闊斧辦完了三件事:精簡機構,確定朝廷定員643人;削弱宗室,把李家遠親從“郡王”隊伍中降級;調整外交,改善與的關系。
但是長孫無忌真正發(fā)揮出才華的地方在于他編修《唐律》,撰寫《唐律疏義》。他也因此名垂史冊?!短坡伞肥桥c《羅馬法》并稱的古代法制智慧的結晶。后來長孫無忌又帶領房玄齡、杜如晦、于志寧等19人,先后兩次重修《唐律》,以省繁去蠢、變重為輕的原則進行修訂。《唐律》由于貫徹“先存百性”的指導思想及‘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立法寬平,順乎歷史潮流,因而促進了唐初封建經濟迅速恢復與發(fā)展,是“貞觀之治”的重要支柱。
長孫無忌指出,立法的作用在于“以刑止刑,以殺止殺”。因此他主張“德主刑輔”。這個思想十分深刻。他指出德禮是行政教化的本質,刑罰是行政教化的手段,德禮和刑罰對于行政教化不可缺乏。因此他要求把先秦儒法兩家的基本主張融為一體,即將儒家強調的德化、禮教和法家所強調的政、刑都視為相輔相成不可缺少的東西?!堵墒枇x序》和《名律》充分地反映了長孫無忌的法律思想。長孫無忌可能是歷史上最早主張德治和法治并用的官員。
長孫無忌認為:“法律不是用來監(jiān)督百姓的短處并誅殺那些犯錯誤的人的,而是要通過法律的規(guī)范教育人、拯救人,整頓社會的風氣。”這里,著重體現(xiàn)了教育的方針。這個思想也很有見地。而且古人認為風俗敗壞,才有動用刑法的必要,長孫無忌則指出一個國家任何時候都有淺薄的風俗存在,因此,不可以須臾廢弛刑罰,只不過有時情況嚴重,刑罰用得多些;有時情況較好,刑罰用得少些。
長孫無忌的這些思想通過《唐律》貫穿了唐朝的始終,奠定了唐朝海納百川、包容大度的氣度。
安于謙沖臨危剛直
李淵把帝位讓給李世民后,長孫無忌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后任吏部尚書,晉封齊國公,可以說是榮寵之至了。唐太宗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長孫皇后一再說:“我家受到的貴寵已經到了極點,實在不愿兄弟再執(zhí)國政?!彼嵝烟谝h朝呂氏、霍氏等外戚專權的“徹骨之戒”,長孫無忌自己也要求遜職,但太宗不聽,拜長孫無忌為宰相,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長孫無忌以盈滿為戒,懇請?zhí)谂鷾仕o去宰相要職,長孫皇后也為之請求,太宗不得已,讓他辭去了尚書右仆射,而拜開府儀同三司的虛職以示榮耀。貞觀七年,太宗又任命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堅決推辭不受,太宗不準,認為自己授官是鑒于才行,如果是出于對親戚的愛,賜給金帛就夠了,何必委以重職。他還特意寫了一篇《威風賦》,賜給長孫無忌,追思創(chuàng)帝業(yè)之艱難和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寬慰他憂讒畏譏的心理。
貞觀后期,唐太宗心驕志滿,魏征多次提出批評勸告,唐太宗口頭接受,行動難改,魏征死后就更為嚴重,許多大臣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這些人中也包括長孫無忌。有一次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人臣順旨者多,犯顏者少,今朕欲自聞其失,諸公其直言無隱。”這應該是勸諫唐太宗的良機,但長孫無忌等人卻違心地說:“陛下無失?!碑敃r,只有劉洎和馬周談了太宗的過失。同年八月,太宗對長孫無忌說:“人苦不自知其過,卿可為朕明言之。”又一次令長孫無忌談自己的過失。長孫無忌說:“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將順之不暇,又何過之可言?!碧铺诋敿淳椭赋鲞@是“曲相諛悅”。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難得征求大臣們意見,長孫無忌卻以阿諛代替忠諫,這是他作為名臣良佐的缺陷。過于考慮自己戒盈持虛、保得全身而不敢犯顏直諫,難免被后人所詬病。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實際執(zhí)政的是長孫無忌。唐高宗對長孫無忌也是格外尊重信賴,“恭己以聽之”,“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唐高宗也確實是一位守成的明君,外方內圓、膽大心細,凡他要做的事情,無不達成。高宗統(tǒng)治初年,即永徽年間,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各方面都比貞觀時期有所發(fā)展,被封建史家譽為“永徽之治”,常與“貞觀之治”相提并論。沒有高宗時代的發(fā)展、鞏固、鋪墊,貞觀之治就只是短暫的高潮,開元盛世更成無源之水。
但是當高宗的皇位逐步穩(wěn)固以后,他最終在是否立武昭儀為皇后的爭議中與長孫無忌爆發(fā)了爭執(zhí)。開始,高宗和武昭儀都想爭取長孫無忌的同意和支持。
有一次,皇帝帶領武昭儀親自登門拜訪,并賜給長孫無忌寵妾所生的三個孩子朝散大夫的高官。不僅如此,還賞給長孫無忌金銀珠寶絲綢整整十車。但當高宗說出皇后無子想廢黜皇后時,長孫無忌也不直接拒絕,而是用別的話題遮擋?;实蹧]有辦法,只好掃興而歸。
接著,武昭儀的母親楊氏幾次拜訪長孫無忌的府第,請求長孫無忌同意廢王立武,但是結果都是一樣,長孫無忌仍然拒絕。楊氏的父親楊達,與長孫無忌的父親和伯父都曾是隋朝大官,彼此有同僚之誼。長孫無忌卻絲毫不為舊情動搖。
再后來,有一個大臣參與了勸說,就是許敬宗。許敬宗在高宗當上太子以后,就是東宮的重要官員。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跟長孫無忌的伯父長孫熾也在隋朝是舊交,許敬宗自詡能夠說動長孫無忌。結果呢,長孫無忌形色十分嚴厲地訓斥了許敬宗一頓。
皇帝要換皇后,用了三種不同辦法去說服長孫無忌,最終都撞了墻??梢婇L孫無忌在這件事上的堅決剛直。這和他一生的謙虛自抑極為格格不入。武則天于是丟掉爭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決心與這些“老朽”進行一場生死的搏斗。
長孫無忌一生都長于機隱之事,歷經宦海風云,老于世故,對于自己不合作態(tài)度的嚴重后果應該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深知唐高宗生性懦弱,而武昭儀智慮百端、性行險惡,一旦為后,必將臨朝干政,出現(xiàn)褒姒亡周、呂雉篡漢的局面,而他作為開國元勛,不能臨難退縮,坐視不顧。
永徽六年,唐高宗終于不顧大臣們的冒死極諫,詔廢王皇后和蕭淑妃,冊立武則天為皇后。因諫爭,褚遂良等人被遠貶蠻荒,武則天最忌恨長孫無忌,在她授意下,由許敬宗費盡心機,把長孫無忌編織進一樁朋黨案,進行惡毒陷害。唐高宗先是吃驚不信,繼而傷心懷疑,命許敬宗再察,然后面對許敬宗足未出戶編造的謀反供詞,哭泣道:“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后世將謂朕何!”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唐高宗性格懦弱,竟然不與長孫無忌對質,就下詔削去了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放或被殺。三個月后,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復核此案,許敬宗直接派人前往逼迫長孫無忌自殺。一代名相就此隕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