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們不同顏色的僧衣都有什么講究?
僧衣是和尚身份的標(biāo)識,細(xì)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不同僧侶的服裝顏色是不同的。不同寺院的出家人站在一處,著裝色彩斑斕,迥然不同。
根據(jù)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
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
三衣總稱為袈裟。
佛法傳入中國近兩千年,在漢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tǒng),流傳時間也有先后,因此各族僧侶間的著裝各不相同。即使在漢族僧侶中,由于地域廣大和歷史變遷,僧衣的顏色也是多種多樣,與印度原始的僧侶服制差別很大。
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guī)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凈”。雖然避開上色和純色,僧衣顏色仍有許多選擇的余地,但佛教早期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所以佛教在漢朝剛剛進(jìn)入中國時,僧侶也是“披赤衣”的。
北方氣候寒冷,僧眾三衣不夠,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guī)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jīng)僧人藍(lán)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沒有什么官方規(guī)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后,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于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
唐朝時,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guī)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面,也因執(zhí)著于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
唐宋以后,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制。當(dāng)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臺、華嚴(yán)、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guī)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絳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絳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絳和淺紅色袈裟。
現(xiàn)在的僧衣大多是褐、黃、黑、灰等顏色,也有湘色(即黃綠色)的,沒有一定的規(guī)制。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