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冠上的珍珠是從哪里弄來的?
珍珠,是軟體動物珍珠貝、珠母貝體內因內分泌作用而生成的一種珠粒,從古到今一直被視為一種十分名貴的裝飾品,被稱為“有機寶石”。在古代由于沒有人工養(yǎng)殖技術,珍珠全部來自于野外采集,更加顯得彌足珍貴。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都對珍珠趨之若鶩。清朝皇帝對于珍珠的愛好尤為強烈,在他們的皇冠上,珍珠是必備之品。
不僅清朝皇帝喜歡用珍珠,后宮妃嬪、王公貴族,都會把珍珠作為配飾裝點之物,而且還建立起一套嚴密系統(tǒng)的佩戴規(guī)程?!稏|北三寶經濟史》記載,皇帝上朝時的朝冠上,最多可裝飾珍珠37顆,玉帶上裝飾小珍珠132顆?;屎蟮某谏献疃嗫裳b飾珍珠98顆。親王一級的帽子上為10顆,郡王為8顆,伯爵為2顆,一品大員為1顆,二品以下非經特許不準使用。因此僅從珍珠的配飾數量上就可區(qū)分爵位官職高低,“以多少分等秩”。
不過,清朝皇帝皇冠上的珍珠,與普通珍珠大有不同。他們所用的珍珠稱為“東珠”,其特點是體型碩大,晶瑩光潔,色彩斑斕,尤其有一種“色若淡金者”,最為名貴罕見,是皇帝的禁臠。之所以稱為“東珠”,是以其產地而言。在古代珍珠根據產地分為兩大門類,一類是廣西合浦一帶的海水珍珠,稱為“南珠”,一類是東北一帶的淡水珍珠,稱為“東珠”或“北珠”。
有一種說法“東珠不如南珠”,其實隨著歷史朝代變遷,對于珍珠的喜好習慣也在不斷變化。清朝皇帝起家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對于東北老家的很多特產都有著一種刻骨銘心的喜好,即使入關后也沒有更改。在他們眼中,“東珠”的地位是獨一無二、不可撼動的。
清朝入關后不久,就于順治四年在關外設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位置在如今的吉林省吉林市龍?zhí)秴^(qū)烏拉街。這個名字很繞口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實際上相當于清朝皇帝御用品的采辦機構,專門在關外采集置辦遼參、貂皮、蜂蜜、東珠、松子等東北名貴土產。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有一個分支部門名叫“珠軒”,專職采辦東珠。珠軒下轄幾十個小隊,每隊由十三四個至三十多個“珠丁”或稱“珠戶”組成。隨著東珠需求量日益擴大,珠軒編制不斷擴張,到乾隆年間,珠軒下轄小隊已經多達65個,珠丁達到一千多人。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還給珠軒配備大小船只300多艘。每年四月開始,到八月底結束,將近半年的采辦期內,幾十個小隊分別奔赴黑龍江流域、松花江等流域的各條河流中,采集東珠。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東巡盛京,于八月初到達吉林,視察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
八月十二,乾隆興致勃勃地來到松花江畔,想親眼看看他帽子上那些東珠的來歷。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不敢怠慢,在松花江組織珠丁進行了一次采集東珠演示。乾隆看后,不由觸目驚心,深為感慨,現場寫了一首詩《采珠行》。
原詩主要內容如下:“我來各欲獻其技,水寒冰肌非所論,艉艧蕩漿向深處,長繩投石牽船唇。入水取蚌載以至,剖劃片片光如銀。三色七彩亦時有,百難獲一稱奇珍。命罷旋教行賞賚,不覽安識真艱辛”。當時已是農歷八月中,東北寒意漸生,江水冰冷刺骨。珠丁們把系著大石塊的長繩索拋入水中,然后順著繩索潛入水底,一手抓牢繩索以免被沖走,一手撈取珍珠蚌。
把珍珠蚌從河底撈上來之后,還要現場剖開檢驗有無珍珠,運氣好的話可能會撈到“三色七彩”的珍品,如果運氣不好,則可能“百不獲一”。乾隆看到珍珠原來是來自水深流急的江河之底,靠珠丁們冒著生命危險采集而來,感慨萬千,當場重賞他們,連連感嘆“真艱辛”,才知道東珠的來歷是真不容易。可見為了滿足古代皇帝們的窮奢極欲,普通百姓要遭受怎樣的苦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