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碑碣藝術(shù)―明吳川一軍一余碑記
嶺南文化―碑碣藝術(shù)―明吳川一軍一余碑記,明吳川一軍一余碑記位于吳川縣吳陽鎮(zhèn)霞街拱門巷。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立。明代
明 吳川 一軍一余碑記 位于吳川縣吳陽鎮(zhèn)霞街拱門巷。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立。明代碑立何處已不清楚。清代林召棠子孫建狀元坊于吳川霞街,將此碑碑陰刻上“狀元”兩字,鑲在牌坊作坊額,該碑便兩面刻字。后來狀元坊被拆,碑藏林召棠故居。1990年重建狀元坊,此碑又作坊額嵌在狀元坊至今。
碑為花崗石質(zhì),豎式,高1.70米、寬0.79米。四周陰刻連續(xù)云紋圖案,額陰刻篆書“一軍一余碑記”。碑文豎書楷體陽刻,共1000多字。碑由“高州府化州囗吳川縣囗囗縣丞陳御、典史曹士賢、署寧川所印神處囗囗所前百戶徐順同建,吳川縣儒學訓導撰文囗書丹。”
碑文闡述明代實行“一軍一余”征兵政策,凡家有兩個以上男丁,只征一丁入伍服役,一丁在冊聽繼,多余的男丁不計,使兵源不斷。但地方官常有作弊,多抽兵丁,作為私役。為禁止違法亂紀,明文示諭,刻碑永為定規(guī)。1988年《吳川縣文物志》輯錄此碑全文。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嶺南文化—碑碣藝術(shù)—明吳川一軍一余碑記
明吳川一軍一余碑記位于吳川縣吳陽鎮(zhèn)霞街拱門巷。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立。明代碑立何處已不清楚。清代林召棠子孫建狀元坊于吳川霞街,將此碑碑陰刻上“狀元”兩字,鑲在牌坊作坊額,該碑便兩面刻字。后來狀元坊被拆,碑藏林召棠故居。1990年重建狀元坊,此碑又作坊額嵌在狀元坊至今。碑為花崗石質(zhì),豎式,高1.70米、寬0.79米。四周陰刻連續(xù)云紋圖案,額陰刻篆書“一軍一余碑記”。碑文豎書楷體陽刻,共1000多字。碑由“高州府化州囗吳川縣囗囗縣丞陳御、典史曹士賢、署寧川所印神處囗囗所前百戶徐順同建,吳川縣儒學訓導撰文囗書丹?!北年U述明代實行“一軍一余”征兵政策,凡家有兩個以上男丁,只征一丁入伍服役,一丁在冊聽繼,多余的男丁不計,使兵源不斷。但地方官常有作弊,多抽兵丁,作為私役。為禁止違法亂紀,明文示諭,刻碑永為定規(guī)。1988年《吳川縣文物志》輯錄此碑全文。
· 嶺南文化—碑碣藝術(shù)—清吳川重修江陽書院碑記
清吳川重修江陽書院碑記現(xiàn)鑲嵌在吳川縣吳陽鎮(zhèn)文塔村雙峰塔外壁。碑原在江陽書院,清光緒五年(1879年)修復江陽書院時立。書院圮后,移嵌現(xiàn)址。碑為紅石質(zhì)地,橫式,高0.60米、寬0.98米,無碑額花邊,碑文楷體直書,共710字。邑人吳宣崇撰文,狀元林召棠長孫林晉堃書。碑文記述江陽書院原為吳川縣宰周應鰲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所建,大為振興人文。周公離任后,邑人造像祀之。但280年之后,產(chǎn)虧祭缺,書院幾于湮沒。總兵彭玉、明經(jīng)林詒薰、比部陳嵩梅、李俞姑、孝廉李文泰、吳錫庚等為彰前賢,興后學,廣籌經(jīng)費,于光緒五年(1879年)修復江陽書院,均按舊制,左右增拓兩廊為學舍,并修葺院側(cè)的雙峰塔。為勉后人不廢前賢之善舉,勒碑記其事。
· 嶺南文化―碑碣藝術(shù)―清吳川重修江陽書院碑記
清吳川重修江陽書院碑記現(xiàn)鑲嵌在吳川縣吳陽鎮(zhèn)文塔村雙峰塔外壁。碑原在江陽書院,清光緒五年(1879年)修復江陽書院時立。書院圮后,移嵌現(xiàn)址。碑為紅石質(zhì)地,橫式,高0.60米、寬0.98米,無碑額花邊,碑文楷體直書,共710字。邑人吳宣崇撰文,狀元林召棠長孫林晉堃書。碑文記述江陽書院原為吳川縣宰周應鰲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所建,大為振興人文。周公離任后,邑人造像祀之。但280年之后,產(chǎn)虧祭缺,書院幾于湮沒??偙碛?、明經(jīng)林詒薰、比部陳嵩梅、李俞姑、孝廉李文泰、吳錫庚等為彰前賢,興后學,廣籌經(jīng)費,于光緒五年(1879年)修復江陽書院,均按舊制,左右增拓兩廊為學舍,并修葺院側(cè)的雙峰塔。為勉后人不廢前賢之善舉,勒碑記其事。
· 嶺南文化―碑碣藝術(shù)―明東莞卻金亭碑記
明東莞卻金亭碑記位于東莞市莞城區(qū)北門外光明路、教場街街口,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保存完好。碑文記載了明嘉靖年間番禺縣尹李愷與暹羅(今泰國)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歷史事件。青石制,質(zhì)地堅硬。通高184厘米,寬102厘米。紅砂巖方形底座,長143厘米,寬30厘米,高20厘米。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著細膩的云海涌日花紋,花紋間是古篆體的“卻金亭碑記”碑額,下面是楷體碑文,刻有《卻金亭碑記》,21行,滿行50字,提高1字。鐫刻精良,字口清晰。碑體周邊飾云紋。碑文記述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縣尹李愷來東莞交叉檢查外貿(mào),訂立制度不準官吏隨意抽盤、騷擾外商。為表謝意,暹羅人柰治鴉看邀集外商籌得一百兩銀奉送李愷,李愷拒不接受。柰治鴉看后來到廣州稟請巡按王十竹批準,于嘉靖二十年(1541)在東莞城碼頭附近的演武場之南,建卻金坊和立卻金匾。二十一年(1542),建成卻金亭并立卻金亭碑。李愷,字克諧...
· 嶺南文化—碑碣藝術(shù)—明東莞卻金亭碑記
明東莞卻金亭碑記位于東莞市莞城區(qū)北門外光明路、教場街街口,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保存完好。碑文記載了明嘉靖年間番禺縣尹李愷與暹羅(今泰國)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歷史事件。青石制,質(zhì)地堅硬。通高184厘米,寬102厘米。紅砂巖方形底座,長143厘米,寬30厘米,高20厘米。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著細膩的云海涌日花紋,花紋間是古篆體的“卻金亭碑記”碑額,下面是楷體碑文,刻有《卻金亭碑記》,21行,滿行50字,提高1字。鐫刻精良,字口清晰。碑體周邊飾云紋。碑文記述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縣尹李愷來東莞交叉檢查外貿(mào),訂立制度不準官吏隨意抽盤、騷擾外商。為表謝意,暹羅人柰治鴉看邀集外商籌得一百兩銀奉送李愷,李愷拒不接受。柰治鴉看后來到廣州稟請巡按王十竹批準,于嘉靖二十年(1541)在東莞城碼頭附近的演武場之南,建卻金坊和立卻金匾。二十一年(1542),建成卻金亭并立卻金亭碑。李愷,字克諧...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