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人物―周文育
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人物―周文育,周文育(509―559.6.29),字景德,原名項猛奴,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
周文育(509―559.6.29),字景德,原名項猛奴,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
周文育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今河南境內(nèi)),名項猛奴。周文育擅長游泳,十一歲時,便“能反覆游水中數(shù)里,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陳書?周文育列傳》)。時義興人周薈為壽昌浦口戍主,見到周文育后,甚為驚奇,便和他交談。周文育說:“母老家貧,兄姊并長大,困于賦役”(《陳書?周文育列傳》)。周薈很可憐他,便隨周文育到他家里,請求周母將周文育交給自己收養(yǎng),得到周母的同意。周薈秩滿后,帶回周文育京,見到太子詹事周舍,便請周舍為其起名。周舍便給他起名周文育,字景德。周薈還讓兄子周弘讓教他讀書寫字,周弘讓善于寫隸書,于是便寫下蔡邕的文章《勸學(xué)》及古詩給他看,但周文育對此并不感興趣,便對周弘讓說:“誰能學(xué)此,取富貴但有大槊耳”(《陳書?周文育列傳》)。周弘讓遂教他騎射,周文育非常高興。
司州刺史陳慶之和周薈同郡,二人關(guān)系很好。便啟請周薈為前軍軍主,陳慶之派周薈帶五百人去新蔡慰勞白水蠻。白水蠻密謀要把周薈擒捉獻于北魏,但被周薈察覺,周薈和周文育力戰(zhàn)。時白水蠻甚盛,一日之中戰(zhàn)數(shù)十合,周文育沖鋒陷陣,勇冠軍中。作戰(zhàn)是,周薈不幸戰(zhàn)死,周文育馳馬奪其尸,白水蠻見其勇,不敢相逼。晚上,白水蠻各自退回,周文育則身中九創(chuàng)。周文育傷愈后,便請求回去安葬周薈,陳慶之很贊賞他的氣節(jié),重賞了周文育。
葬罷周薈,正好盧安興為南江督護,啟奏朝廷要周文育和自己同行。后周文育征俚獠,累戰(zhàn)有功,任南海令。盧安興死后,周文育和杜僧明于梁大同八年(542年)起事,攻廣州。二人分據(jù)東西,一日之中,眾至數(shù)萬。時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陳霸先率精兵3000來救援,二人戰(zhàn)敗被俘。陳霸先見二人驍勇過人,便將其釋放,以二人為主帥。
后監(jiān)州王勱以周文育為長流,對他委以重任。王勱被代后,周文育想和他一起走,到大庚嶺時,二人去占卜,卜者說:“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為公侯?!敝芪挠f:“足錢便可,誰望公侯?!辈氛哂终f:“君須臾當(dāng)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為驗”(《陳書?周文育列傳》)。當(dāng)晚,周文育和王勱在客店遇見一個商人,商人要和周文育賭博,周文育果然贏了二千兩。翌日,周文育向王勱告辭。陳霸先聽說周文育又回來了,十分高興,派人相迎,厚加賞賜,并分配了軍隊讓他指揮。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南豫州牧侯景率諸軍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梁,先繼攻占建康、三吳(以吳、吳興、會稽三郡為三吳,相當(dāng)今江蘇太湖以東、以南和浙江紹興、寧波一帶)。梁朝諸將紛紛反抗。梁大寶元年(550年)六月,江州刺史陳霸先亦兵發(fā)南康(今江西贛州西南),進屯西昌(今江西泰和)。周文育與杜僧明為前軍,攻克蘭裕,又援助歐陽?Q,皆有功。陳霸先破蔡路養(yǎng)于南野,周文育被蔡路養(yǎng)所圍,四面數(shù)重,矢石雨下,周文育的馬也被射死。周文育右手搏戰(zhàn),左手解下馬鞍,沖出包圍,與杜僧明會合,二人再戰(zhàn),大敗敵軍。戰(zhàn)后,陳霸先表任周文育為府司馬。
是月,高州刺史李遷仕反,進據(jù)大皋,并派其主帥杜平虜率軍入?甘?,于魚梁作城以逼南康。陳霸先派周文育擊之,杜平虜棄城而逃,周文育進據(jù)其城。同時,嶺南首領(lǐng)冼夫人派人偷襲李遷仕,李遷仕大敗走保寧都。李遷仕調(diào)精兵攻周文育,其鋒甚銳,士兵皆憚之。周文育與其戰(zhàn)李遷仕稍退,雙方相持不下,恰好陳霸先帶兵來援助周文育,破李遷仕水軍,李遷仕軍潰散,不敢經(jīng)大皋,徑直逃向新淦。梁元帝以周文育假節(jié)、雄信將軍、義州刺史。周文育又與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棱筑城于白口拒之。周文育多次與李遷仕交戰(zhàn),終擒之。
陳霸先發(fā)自南康,派周文育帶5000人開通江路。侯景部將王伯丑占據(jù)著豫章,周文育擊走之,遂據(jù)其城。周文育因戰(zhàn)功被封為游騎將軍、員外散騎常侍,東遷縣侯,邑五百戶。
陳霸先軍至白茅灣,命周文育和杜僧明為前鋒,平南陵、鵲頭諸城。到姑孰后,周文育與侯景將侯子鑒交戰(zhàn),大破侯軍。侯景之亂被平后,周文育被封南移縣侯,邑一千戶,拜信義太守。累遷南丹陽、蘭陵、晉陵太守、智武將軍、散騎常侍。
承圣三年(554年)十二月,元帝蕭繹被殺后,王僧辯、陳霸先共奉晉安王蕭方智為太宰,還都建康。紹泰元年(555年)正月,北齊立貞陽侯蕭淵明為梁主,遣兵送歸就國。五月,王僧辯迫于北齊壓力,迎蕭淵明至建康,即皇帝位,改元天成,向齊稱藩。此時,陳霸先開始密謀襲王僧辯。
八月,王僧辯聞北齊兵已抵壽春(今安徽壽縣),將要向南進犯,即遣人告陳霸先準(zhǔn)備防御,陳霸先就勢舉兵襲王僧辯。九月,陳霸先召周文育、侯安都、陸徐度、杜?四將相謀。當(dāng)晚,陳霸先諸軍皆發(fā),而外人皆以為是去抵御北齊軍。陳霸先得以順利地滅掉王僧辯。
王僧辯被殺后,其余部起兵反陳霸先。十月,震州刺史杜龕與義興太守韋載、吳郡太守王僧智等據(jù)城抗陳霸先。杜龕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長城(今浙江長興東),擊陳霸先子陳?`不克而退。周文育奉命攻義興(今江蘇宜興),但作戰(zhàn)不利,陳霸先遂自率軍東討,攻拔其城外水柵。不久,譙(今安徽和縣)、秦(今江蘇六合)二州刺吏徐嗣徽以州降北齊,乘陳霸先東討義興之機,秘與豫州刺史任約,以精兵5000襲建康(今江蘇南京),占據(jù)石頭城。陳霸先說降韋載還救建康,并遣周文育攻杜龕,以救長城。又命裴忌助黃他攻吳郡(今江蘇蘇州),王僧智棄城逃吳興。
太平元年(556年)正月,周文育和陳?`攻克吳興(今屬浙江),杜龕戰(zhàn)死,王僧智等逃奔北齊。二月,周文育和陳?`率輕兵攻克稽(今浙江紹興),斬東揚州刺史張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填拈江州、豫章外,王僧辯余部悉平。不久,陳霸先以周文育為都督南豫州諸軍事、武威將軍、南豫州刺史,讓其率兵擊湓城。
三月,北齊背約攻梁,遣儀同三司蕭軌等與任約、徐嗣徽合兵10萬出柵口(今安徽無為東南)向梁山(今安徽和縣南)進攻,被梁守將黃叢擊敗,退據(jù)蕪湖(今安徽蕪湖東)。陳霸先遣沈泰、侯安都等領(lǐng)軍據(jù)梁山加強防御。此時周文育攻湓城未克,也被詔還。
五月,北齊軍由蕪湖入丹陽(今安徽當(dāng)涂東北)至穆陵舊治所(今江蘇江寧南),周文育奉命駐方山(今江寧東南),以阻擊北齊軍。北齊軍夜至方山,徐嗣徽列艦于青墩(今安徽當(dāng)涂西南)、七礬(今安徽蕪湖西北),切斷周文育退路。周文育鼓噪而發(fā),使徐嗣徽等不能制。天亮后,周文育反攻徐嗣徽,徐嗣徽驍將鮑砰獨乘小船殿后抵擋,周文育也乘單船與其戰(zhàn),并跳入鮑砰的船中,將其斬殺,并牽其船而還。徐嗣徽軍大駭,只得留船蕪湖,改由陸路進攻。北齊軍自方山進到倪塘(今江寧東南),游騎至臺城,建康震駭。陳霸先拒徐嗣徽等于白城(在方山北),恰好周文育也趕到,與其會合。戰(zhàn)前,忽起大風(fēng),陳霸先說:“兵不逆風(fēng)。”周文育說:“事急矣,當(dāng)決之,何用古法”(《陳書?周文育列傳》)。說罷抽槊上馬而進,眾軍相隨。時風(fēng)向也轉(zhuǎn)變,殺傷敵軍數(shù)百人。六月,北齊軍移營至莫府山(今南京東北),周文育跟隨而至,與其相對。是月,北齊軍大敗,蕭軌等將46人被俘,傷亡溺死者大半。周文育戰(zhàn)功最大,被加平西將軍,進爵壽昌縣公,并給鼓吹一部。
梁太平二年(557年)二月,梁曲江侯蕭勃在廣州反陳霸先,舉兵北伐。過五嶺至南康(今屬江西),以郢州刺史歐阻?Q及其部將傅泰、蕭孜(蕭勃侄子)為前軍,至豫章,分屯要點:歐陽領(lǐng)屯苦竹灘(今江西豐城西南),傅泰據(jù)?口城(今江西南昌南)。南江州刺史余孝頃在新吳(今江西奉新西)舉兵響應(yīng)蕭勃,以其弟余孝勱守郡城,自率軍出豫章?lián)厥^,與蕭孜會合。周文育奉命率軍進擊。時新吳洞主余孝頃舉兵響應(yīng)蕭勃,讓其弟守郡城,自出豫章,據(jù)于石頭(今江西南昌西)。周文育至豫章后,見官軍船少,而余孝頃有舴艋300艘、艦百余乘在上牢,便以軍主焦僧度、羊柬襲擊余孝頃,盡奪所泊船只,于豫章立柵固守。時周文育軍糧盡,諸將欲退,文育不許,遣使送出臨川(今江西南城)內(nèi)史周迪,和他約為兄弟,并陳述利害,請求援助糧食。周迪得書甚喜,允送糧食。于是周文育以舊船運老弱,順流而下,燒豫章柵欄佯退。余孝頃見之,大喜,遂不設(shè)防備。周文育軍由小路日夜兼程,占據(jù)芊韶(今江西豐城東北)。芊韶上游有歐陽?Q、蕭孜,下游則有傅泰、余孝頃,周文育據(jù)中筑城餉士,切斷敵軍聯(lián)系。歐陽?Q等人大驚,退入泥溪(今江西新干西南),作城自守。周文育派嚴(yán)威將軍周鐵虎等襲歐陽?Q,擒之。于是周文育盛陳兵甲,與?Q乘舟而宴,又派其將丁法攻俘傅泰。蕭孜、余孝頃軍聞訊,眾皆股栗,莫能自固。
三月,蕭勃在南康得知歐陽?Q等兵敗,軍中驚慌,其部將陳法武、譚世遠于始興(今廣東廣州韶關(guān)北)斬殺蕭勃,持其首級降梁。四月,蕭孜、余孝頃仍據(jù)石頭抵抗。陳霸先遣平南將軍侯安都協(xié)助周文育攻之。侯安都潛師夜燒其船艦,周文育率水軍、侯安都率步兵協(xié)同進攻,蕭孜出降,余孝頃逃新吳。五月,余孝頃亦降。周文育因功被授鎮(zhèn)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廣衡交等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自從陳霸先立蕭方智為帝后,王琳不服,于五月大治船艦,準(zhǔn)備進攻陳霸先。六月,以周文育為南道都督,侯安都為為西道都督,領(lǐng)水軍2萬會師于武昌(今屬湖北武漢)征討王琳。
十月,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是為陳武帝。不久,侯安都進抵武昌,王琳部將樊猛棄城退走。周文育軍也由豫章(今江西南昌)進至武昌,與侯安都會師,時侯安都得知陳霸先廢蕭方智自立為帝,認為師出無名,又因兩將并行,不相隸屬,部下交爭,以致圍攻郢州(今湖北武漢)不克。王琳軍進至?m口(今湖北武漢西南),侯安都乃撤圍移軍至沌口(今武昌),僅留沈泰守漢曲(即漢口),侯安都遇風(fēng)不得進,與王琳軍對峙數(shù)日后交戰(zhàn),侯安都軍大敗。周文育、侯安都、徐敬成、周鐵虎、程靈洗等均被俘,僅沈泰退走。周鐵虎辭氣不屈被殺,王琳將周文育等用長鎖拴在一起,放到蹋下,讓其所親近的宦官王子晉看守。王琳軍移駐郢州,又派部將樊猛襲占江州(今江西九江)。
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兵10萬進至湓城(治所江州,今江西九江),駐扎白水浦(九江西)。八月,周文育、侯安都、徐敬成三人向王子晉許以厚賂,王子晉便于黑夜假裝釣魚,將三人載上岸,三人藏在深草中,逃到建康。回京后,三到朝中請罪,陳武帝赦免三人,復(fù)其官爵。不久又授周文育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鎮(zhèn)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壽昌縣公,給鼓吹一部。
十月,余孝頃之弟孝余勱、及子余公揚猶據(jù)舊柵不下,武帝派周文育都督眾軍出豫章討之。永定三年(559年)五月,周文育、周迪、黃法?\共討余公揚,豫章內(nèi)史熊曇朗引兵會之,眾有萬人。周文育遣安南將軍吳明徹率水軍,配給周迪運糧,自率眾軍入象牙江,城于金口。余公揚詐降,想乘機抓周文育,但被周文育覺察,將其囚送建康。于是舍舟步行,進據(jù)三陂。王琳遣其將曹慶率2000人以救余孝勱,曹慶分遣主帥常眾愛與文育相拒,自率部攻周迪及吳明徹,周迪等敗績,周文育退據(jù)金口。熊曇朗見陳軍失利,便想謀害周文育,投降敵軍。周文育監(jiān)軍孫白象覺察此事,建議周文育先下手除掉熊曇朗,但周文育卻說:“不可,我舊兵少,客軍多,若取曇朗,人人驚懼,亡立至矣,不如推心以撫之”(《陳書?周文育列傳》)。
周迪自兵敗后便不知去向,初九(即公元559年6月29日),周迪給周文育寫來一封信,周文育見信大喜,便給熊曇朗看,熊曇朗趁機殺死周文育,并肩并其眾,周文育時年五十一歲。陳武帝聞訊后,即日舉哀,贈周文育為侍中、司空,謚曰“忠愍”,子周寶安嗣。
當(dāng)初陳武帝曾與諸位將帥設(shè)宴飲酒,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在坐,各稱功伐,武帝說:“卿等悉良將也,而并有所短。杜公志大而識暗,狎于下而驕于尊,矜其功不收其拙。周侯交不擇人,而推心過差,居危履險,猜防不設(shè)。侯郎傲誕而無厭,輕佻而肆志。并非全身之道”(《陳書?侯安都列傳》)。后皆如其言。
周文育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今河南境內(nèi)),名項猛奴。周文育擅長游泳,十一歲時,便“能反覆游水中數(shù)里,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陳書?周文育列傳》)。時義興人周薈為壽昌浦口戍主,見到周文育后,甚為驚奇,便和他交談。周文育說:“母老家貧,兄姊并長大,困于賦役”(《陳書?周文育列傳》)。周薈很可憐他,便隨周文育到他家里,請求周母將周文育交給自己收養(yǎng),得到周母的同意。周薈秩滿后,帶回周文育京,見到太子詹事周舍,便請周舍為其起名。周舍便給他起名周文育,字景德。周薈還讓兄子周弘讓教他讀書寫字,周弘讓善于寫隸書,于是便寫下蔡邕的文章《勸學(xué)》及古詩給他看,但周文育對此并不感興趣,便對周弘讓說:“誰能學(xué)此,取富貴但有大槊耳”(《陳書?周文育列傳》)。周弘讓遂教他騎射,周文育非常高興。
司州刺史陳慶之和周薈同郡,二人關(guān)系很好。便啟請周薈為前軍軍主,陳慶之派周薈帶五百人去新蔡慰勞白水蠻。白水蠻密謀要把周薈擒捉獻于北魏,但被周薈察覺,周薈和周文育力戰(zhàn)。時白水蠻甚盛,一日之中戰(zhàn)數(shù)十合,周文育沖鋒陷陣,勇冠軍中。作戰(zhàn)是,周薈不幸戰(zhàn)死,周文育馳馬奪其尸,白水蠻見其勇,不敢相逼。晚上,白水蠻各自退回,周文育則身中九創(chuàng)。周文育傷愈后,便請求回去安葬周薈,陳慶之很贊賞他的氣節(jié),重賞了周文育。
葬罷周薈,正好盧安興為南江督護,啟奏朝廷要周文育和自己同行。后周文育征俚獠,累戰(zhàn)有功,任南海令。盧安興死后,周文育和杜僧明于梁大同八年(542年)起事,攻廣州。二人分據(jù)東西,一日之中,眾至數(shù)萬。時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陳霸先率精兵3000來救援,二人戰(zhàn)敗被俘。陳霸先見二人驍勇過人,便將其釋放,以二人為主帥。
后監(jiān)州王勱以周文育為長流,對他委以重任。王勱被代后,周文育想和他一起走,到大庚嶺時,二人去占卜,卜者說:“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為公侯?!敝芪挠f:“足錢便可,誰望公侯?!辈氛哂终f:“君須臾當(dāng)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為驗”(《陳書?周文育列傳》)。當(dāng)晚,周文育和王勱在客店遇見一個商人,商人要和周文育賭博,周文育果然贏了二千兩。翌日,周文育向王勱告辭。陳霸先聽說周文育又回來了,十分高興,派人相迎,厚加賞賜,并分配了軍隊讓他指揮。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南豫州牧侯景率諸軍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梁,先繼攻占建康、三吳(以吳、吳興、會稽三郡為三吳,相當(dāng)今江蘇太湖以東、以南和浙江紹興、寧波一帶)。梁朝諸將紛紛反抗。梁大寶元年(550年)六月,江州刺史陳霸先亦兵發(fā)南康(今江西贛州西南),進屯西昌(今江西泰和)。周文育與杜僧明為前軍,攻克蘭裕,又援助歐陽?Q,皆有功。陳霸先破蔡路養(yǎng)于南野,周文育被蔡路養(yǎng)所圍,四面數(shù)重,矢石雨下,周文育的馬也被射死。周文育右手搏戰(zhàn),左手解下馬鞍,沖出包圍,與杜僧明會合,二人再戰(zhàn),大敗敵軍。戰(zhàn)后,陳霸先表任周文育為府司馬。
是月,高州刺史李遷仕反,進據(jù)大皋,并派其主帥杜平虜率軍入?甘?,于魚梁作城以逼南康。陳霸先派周文育擊之,杜平虜棄城而逃,周文育進據(jù)其城。同時,嶺南首領(lǐng)冼夫人派人偷襲李遷仕,李遷仕大敗走保寧都。李遷仕調(diào)精兵攻周文育,其鋒甚銳,士兵皆憚之。周文育與其戰(zhàn)李遷仕稍退,雙方相持不下,恰好陳霸先帶兵來援助周文育,破李遷仕水軍,李遷仕軍潰散,不敢經(jīng)大皋,徑直逃向新淦。梁元帝以周文育假節(jié)、雄信將軍、義州刺史。周文育又與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棱筑城于白口拒之。周文育多次與李遷仕交戰(zhàn),終擒之。
陳霸先發(fā)自南康,派周文育帶5000人開通江路。侯景部將王伯丑占據(jù)著豫章,周文育擊走之,遂據(jù)其城。周文育因戰(zhàn)功被封為游騎將軍、員外散騎常侍,東遷縣侯,邑五百戶。
陳霸先軍至白茅灣,命周文育和杜僧明為前鋒,平南陵、鵲頭諸城。到姑孰后,周文育與侯景將侯子鑒交戰(zhàn),大破侯軍。侯景之亂被平后,周文育被封南移縣侯,邑一千戶,拜信義太守。累遷南丹陽、蘭陵、晉陵太守、智武將軍、散騎常侍。
承圣三年(554年)十二月,元帝蕭繹被殺后,王僧辯、陳霸先共奉晉安王蕭方智為太宰,還都建康。紹泰元年(555年)正月,北齊立貞陽侯蕭淵明為梁主,遣兵送歸就國。五月,王僧辯迫于北齊壓力,迎蕭淵明至建康,即皇帝位,改元天成,向齊稱藩。此時,陳霸先開始密謀襲王僧辯。
八月,王僧辯聞北齊兵已抵壽春(今安徽壽縣),將要向南進犯,即遣人告陳霸先準(zhǔn)備防御,陳霸先就勢舉兵襲王僧辯。九月,陳霸先召周文育、侯安都、陸徐度、杜?四將相謀。當(dāng)晚,陳霸先諸軍皆發(fā),而外人皆以為是去抵御北齊軍。陳霸先得以順利地滅掉王僧辯。
王僧辯被殺后,其余部起兵反陳霸先。十月,震州刺史杜龕與義興太守韋載、吳郡太守王僧智等據(jù)城抗陳霸先。杜龕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長城(今浙江長興東),擊陳霸先子陳?`不克而退。周文育奉命攻義興(今江蘇宜興),但作戰(zhàn)不利,陳霸先遂自率軍東討,攻拔其城外水柵。不久,譙(今安徽和縣)、秦(今江蘇六合)二州刺吏徐嗣徽以州降北齊,乘陳霸先東討義興之機,秘與豫州刺史任約,以精兵5000襲建康(今江蘇南京),占據(jù)石頭城。陳霸先說降韋載還救建康,并遣周文育攻杜龕,以救長城。又命裴忌助黃他攻吳郡(今江蘇蘇州),王僧智棄城逃吳興。
太平元年(556年)正月,周文育和陳?`攻克吳興(今屬浙江),杜龕戰(zhàn)死,王僧智等逃奔北齊。二月,周文育和陳?`率輕兵攻克稽(今浙江紹興),斬東揚州刺史張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填拈江州、豫章外,王僧辯余部悉平。不久,陳霸先以周文育為都督南豫州諸軍事、武威將軍、南豫州刺史,讓其率兵擊湓城。
三月,北齊背約攻梁,遣儀同三司蕭軌等與任約、徐嗣徽合兵10萬出柵口(今安徽無為東南)向梁山(今安徽和縣南)進攻,被梁守將黃叢擊敗,退據(jù)蕪湖(今安徽蕪湖東)。陳霸先遣沈泰、侯安都等領(lǐng)軍據(jù)梁山加強防御。此時周文育攻湓城未克,也被詔還。
五月,北齊軍由蕪湖入丹陽(今安徽當(dāng)涂東北)至穆陵舊治所(今江蘇江寧南),周文育奉命駐方山(今江寧東南),以阻擊北齊軍。北齊軍夜至方山,徐嗣徽列艦于青墩(今安徽當(dāng)涂西南)、七礬(今安徽蕪湖西北),切斷周文育退路。周文育鼓噪而發(fā),使徐嗣徽等不能制。天亮后,周文育反攻徐嗣徽,徐嗣徽驍將鮑砰獨乘小船殿后抵擋,周文育也乘單船與其戰(zhàn),并跳入鮑砰的船中,將其斬殺,并牽其船而還。徐嗣徽軍大駭,只得留船蕪湖,改由陸路進攻。北齊軍自方山進到倪塘(今江寧東南),游騎至臺城,建康震駭。陳霸先拒徐嗣徽等于白城(在方山北),恰好周文育也趕到,與其會合。戰(zhàn)前,忽起大風(fēng),陳霸先說:“兵不逆風(fēng)。”周文育說:“事急矣,當(dāng)決之,何用古法”(《陳書?周文育列傳》)。說罷抽槊上馬而進,眾軍相隨。時風(fēng)向也轉(zhuǎn)變,殺傷敵軍數(shù)百人。六月,北齊軍移營至莫府山(今南京東北),周文育跟隨而至,與其相對。是月,北齊軍大敗,蕭軌等將46人被俘,傷亡溺死者大半。周文育戰(zhàn)功最大,被加平西將軍,進爵壽昌縣公,并給鼓吹一部。
梁太平二年(557年)二月,梁曲江侯蕭勃在廣州反陳霸先,舉兵北伐。過五嶺至南康(今屬江西),以郢州刺史歐阻?Q及其部將傅泰、蕭孜(蕭勃侄子)為前軍,至豫章,分屯要點:歐陽領(lǐng)屯苦竹灘(今江西豐城西南),傅泰據(jù)?口城(今江西南昌南)。南江州刺史余孝頃在新吳(今江西奉新西)舉兵響應(yīng)蕭勃,以其弟余孝勱守郡城,自率軍出豫章?lián)厥^,與蕭孜會合。周文育奉命率軍進擊。時新吳洞主余孝頃舉兵響應(yīng)蕭勃,讓其弟守郡城,自出豫章,據(jù)于石頭(今江西南昌西)。周文育至豫章后,見官軍船少,而余孝頃有舴艋300艘、艦百余乘在上牢,便以軍主焦僧度、羊柬襲擊余孝頃,盡奪所泊船只,于豫章立柵固守。時周文育軍糧盡,諸將欲退,文育不許,遣使送出臨川(今江西南城)內(nèi)史周迪,和他約為兄弟,并陳述利害,請求援助糧食。周迪得書甚喜,允送糧食。于是周文育以舊船運老弱,順流而下,燒豫章柵欄佯退。余孝頃見之,大喜,遂不設(shè)防備。周文育軍由小路日夜兼程,占據(jù)芊韶(今江西豐城東北)。芊韶上游有歐陽?Q、蕭孜,下游則有傅泰、余孝頃,周文育據(jù)中筑城餉士,切斷敵軍聯(lián)系。歐陽?Q等人大驚,退入泥溪(今江西新干西南),作城自守。周文育派嚴(yán)威將軍周鐵虎等襲歐陽?Q,擒之。于是周文育盛陳兵甲,與?Q乘舟而宴,又派其將丁法攻俘傅泰。蕭孜、余孝頃軍聞訊,眾皆股栗,莫能自固。
三月,蕭勃在南康得知歐陽?Q等兵敗,軍中驚慌,其部將陳法武、譚世遠于始興(今廣東廣州韶關(guān)北)斬殺蕭勃,持其首級降梁。四月,蕭孜、余孝頃仍據(jù)石頭抵抗。陳霸先遣平南將軍侯安都協(xié)助周文育攻之。侯安都潛師夜燒其船艦,周文育率水軍、侯安都率步兵協(xié)同進攻,蕭孜出降,余孝頃逃新吳。五月,余孝頃亦降。周文育因功被授鎮(zhèn)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廣衡交等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自從陳霸先立蕭方智為帝后,王琳不服,于五月大治船艦,準(zhǔn)備進攻陳霸先。六月,以周文育為南道都督,侯安都為為西道都督,領(lǐng)水軍2萬會師于武昌(今屬湖北武漢)征討王琳。
十月,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是為陳武帝。不久,侯安都進抵武昌,王琳部將樊猛棄城退走。周文育軍也由豫章(今江西南昌)進至武昌,與侯安都會師,時侯安都得知陳霸先廢蕭方智自立為帝,認為師出無名,又因兩將并行,不相隸屬,部下交爭,以致圍攻郢州(今湖北武漢)不克。王琳軍進至?m口(今湖北武漢西南),侯安都乃撤圍移軍至沌口(今武昌),僅留沈泰守漢曲(即漢口),侯安都遇風(fēng)不得進,與王琳軍對峙數(shù)日后交戰(zhàn),侯安都軍大敗。周文育、侯安都、徐敬成、周鐵虎、程靈洗等均被俘,僅沈泰退走。周鐵虎辭氣不屈被殺,王琳將周文育等用長鎖拴在一起,放到蹋下,讓其所親近的宦官王子晉看守。王琳軍移駐郢州,又派部將樊猛襲占江州(今江西九江)。
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兵10萬進至湓城(治所江州,今江西九江),駐扎白水浦(九江西)。八月,周文育、侯安都、徐敬成三人向王子晉許以厚賂,王子晉便于黑夜假裝釣魚,將三人載上岸,三人藏在深草中,逃到建康。回京后,三到朝中請罪,陳武帝赦免三人,復(fù)其官爵。不久又授周文育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鎮(zhèn)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壽昌縣公,給鼓吹一部。
十月,余孝頃之弟孝余勱、及子余公揚猶據(jù)舊柵不下,武帝派周文育都督眾軍出豫章討之。永定三年(559年)五月,周文育、周迪、黃法?\共討余公揚,豫章內(nèi)史熊曇朗引兵會之,眾有萬人。周文育遣安南將軍吳明徹率水軍,配給周迪運糧,自率眾軍入象牙江,城于金口。余公揚詐降,想乘機抓周文育,但被周文育覺察,將其囚送建康。于是舍舟步行,進據(jù)三陂。王琳遣其將曹慶率2000人以救余孝勱,曹慶分遣主帥常眾愛與文育相拒,自率部攻周迪及吳明徹,周迪等敗績,周文育退據(jù)金口。熊曇朗見陳軍失利,便想謀害周文育,投降敵軍。周文育監(jiān)軍孫白象覺察此事,建議周文育先下手除掉熊曇朗,但周文育卻說:“不可,我舊兵少,客軍多,若取曇朗,人人驚懼,亡立至矣,不如推心以撫之”(《陳書?周文育列傳》)。
周迪自兵敗后便不知去向,初九(即公元559年6月29日),周迪給周文育寫來一封信,周文育見信大喜,便給熊曇朗看,熊曇朗趁機殺死周文育,并肩并其眾,周文育時年五十一歲。陳武帝聞訊后,即日舉哀,贈周文育為侍中、司空,謚曰“忠愍”,子周寶安嗣。
當(dāng)初陳武帝曾與諸位將帥設(shè)宴飲酒,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在坐,各稱功伐,武帝說:“卿等悉良將也,而并有所短。杜公志大而識暗,狎于下而驕于尊,矜其功不收其拙。周侯交不擇人,而推心過差,居危履險,猜防不設(shè)。侯郎傲誕而無厭,輕佻而肆志。并非全身之道”(《陳書?侯安都列傳》)。后皆如其言。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dāng)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人物―郗超
郗超(336―378年),字景興,一字嘉賓,高平金鄉(xiāng)(今山東)人,東晉大臣。郗超的祖父是東晉名臣郗鑒,父親是郗?鄭?郗超是郗?值娜妨汲ぷ?。纂s住白寇?不羈,有曠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勝拔,善談?wù)?,義理精微”(《晉書?郗超傳》)。郗?中諾瀾蹋?而郗超則信佛。郗?趾鎂哿玻?積錢數(shù)千萬,曾開庫任郗超所取。郗超生性好施予,一日之內(nèi),將錢全部散與親故。永和元年(345年),郗超被辟為撫軍掾。興寧元年(363年)五月,桓溫升為大司馬,郗超也被升為參軍?;笢貫槿擞飧哌~,所以很有少能被他推崇的人,在與郗超交談后,對其卻非常欽佩,常說郗超深不可測,遂傾意禮待,郗超也和桓溫結(jié)下深交。時王??為桓溫主簿,也為桓溫所倚重,所以府中人常說:“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晉書?郗超傳》)。髯指郗超,短指王??。最能體現(xiàn)郗超軍事才能的是桓溫伐燕之役。在太和二年(367年)五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病死,桓溫準(zhǔn)備...
· 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人物―謝玄
謝玄(343―388年),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著名軍事家。謝玄是宰相謝安之侄,自幼聰慧過人,與表兄謝朗一起,都被謝安所器重。謝安常告誡子侄,并問:“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唯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晉書?謝玄傳》)。謝安聽后很高興。謝玄小時候喜歡佩帶紫羅香囊,謝安對此很是擔(dān)心,但為了不讓他傷心,于是便在一次和他作游戲的時候設(shè)法把香囊取到手中,把它燒掉,并勸說他以后別帶這種東西,謝玄很聽謝安的話,于是從此也不去佩帶這一類物什。謝玄長大后,顯示出經(jīng)國才略,朝廷幾次召用他,他都推辭不受。后來謝玄與王??被大將軍桓溫召為掾吏,不久任征西將軍桓豁的司馬、領(lǐng)南郡相,監(jiān)北征諸軍事。當(dāng)時北方前秦最為強大,前秦王符堅四處用兵,逐漸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并多次侵?jǐn)_晉國邊境。于是朝廷商議要挑選一位能夠防御北方的良將。太元二年(377年)十月,謝安便推薦...
· 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人物―拓跋宏
魏孝文帝拓跋宏,即拓跋宏,亦即元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五歲即位,聰慧機敏。在他親政以后,為了鞏固北魏封建國家,實行了許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為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魏孝文帝推行文治,在親政之初,即整頓吏治。對官吏實行三年一考,經(jīng)三考,“升賢明有績者,退庸劣無功者”。他規(guī)定五品以上的官吏由他親自考核。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會同地方考核?!吧仙险哌w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這種整頓,改變了官吏冗散的狀況,使百官勤于政事,對完備封建國家封建制度,起到良好的作用。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頒布了均田令,于486年,又下令實行三長制。孝文帝還廢除了九品混通制,實行定額租稅制。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北方經(jīng)濟逐漸恢復(fù)和發(fā)展起來,保證了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開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內(nèi)遷者原有的生活習(xí)俗,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主要內(nèi)容有如下四...
· 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人物―王猛
王猛(325―375年),字景略,北海劇縣(今山東壽光東南)人,后來移家魏郡(在今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十六國時期前秦大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tǒng)帥。王猛出身貧寒,小時候曾經(jīng)以販畚為業(yè)。一次王猛遠到洛陽賣畚,碰到一個要出高價買畚箕的人。那人說是身上沒帶錢,便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晉書?王猛載記》)。王猛隨那人走,直入深山,忽見一老者,須發(fā)皓然,踞床而坐,左右有侍者十幾人,有一人引王猛進拜,老者說:“王公何緣拜也”(《晉書?王猛載記》)!于是出了十倍的價錢買畚,并派人送行。出山后,王猛環(huán)顧四周,才認出是嵩山。長大以后,王猛“瑰姿俊偉,博學(xué)好兵書,謹(jǐn)重嚴(yán)毅,氣度雄遠”,而且“細事不干其慮,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晉書?王猛載記》)。一些庸俗輕浮的士族子弟瞧不起他,而他也不屑與他們?yōu)槲?,悠然自得,我行我素。后游于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當(dāng)時無人能識,唯徐統(tǒng)見后,大為驚奇,召...
· 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人物―馬隆
馬隆,生卒年不詳,字孝興,東平平陸(今山東汶上北)人,西晉名將,兵器革新家。馬隆自幼便智勇兼?zhèn)?,好立名?jié)。魏兗州刺史令狐愚被誅殺,為避免牽連,全州竟無一人敢為其收尸。馬隆讓武吏裝成愚蠢之人,用自己的家財為其殯葬,并服喪三年,種植松柏,期滿后才回來,此事在當(dāng)時傳為美談。后代理武猛從事。泰始中期,晉武帝將興兵伐吳,下詔書說:“吳會未平,宜得猛士以濟武功。雖舊有薦舉之法,未足以盡殊才。其普告州郡,有壯勇秀異才力杰出者,皆以名聞,將簡其尤異,擢而用之。茍有其人,勿限所取”(《晉書?馬隆傳》)。兗州人舉薦馬隆,認為他“才堪良將”(《晉書?馬隆傳》),不久,便升馬隆為司馬督。咸寧五年正月,涼州(治今甘肅武威)刺史楊欣因與羌族關(guān)系不和睦,馬隆料其必敗。不久,被鮮卑首領(lǐng)禿發(fā)樹機能攻陷涼州,楊欣被殺,致使河西地區(qū)與中原朝廷斷絕聯(lián)系,晉廷震動。時禿發(fā)樹機能已起兵九年,并相繼斬殺秦、涼二州四位刺史。晉武帝常為西...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