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起源
( 趙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 | 2018年 | 8 | 2014年 | 8 |
2013年 | 9 | 2007年 | 8 | 2006年 | 8 |
1995年 | 9 | 1987年 | 7 | 1982年 | 12 |
明朝 | 12 | 元朝 | 6 | 宋朝 | 4 |
北宋 | 1 |
趙姓主要源自:嬴姓。
趙姓起源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xiàn)是因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趙姓起源二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quán)。到戰(zhàn)國初年,趙氏聯(lián)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lián)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rèn),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趙姓起源三
源于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后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后裔避亂于甘肅陜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趙姓起源四
源于冒姓。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xué)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shù)為:清王朝覆滅后,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fù)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于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2008年,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nèi)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dá)到7.5人以上,有的地區(qū)達(dá)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dá)到6人以上。趙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qū)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6.9%,趙姓人口大約1176萬;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
土面積的13.7%,趙姓人口大約704萬;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26.8%,趙姓人口大約715萬;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42.6%,趙姓人口大約153萬。
趙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趙姓在北方地區(qū)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qū)是趙姓分布的主要地區(qū)。趙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北、冀魯大部、山西、陜甘寧大部、內(nèi)蒙古中部,趙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2%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dá)5%以上,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1.8%;在沿魯、蘇、皖、豫、鄂、陜至四川北部一條寬百余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南、沿川、青、甘、寧至內(nèi)蒙古一條寬120公里的地段,東北地區(qū),趙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氵_(dá)2.4%—3.2%,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2%;在皖蘇南部、浙江、贛閩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貴州、四川東南、云南東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新疆西北,趙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8%—2.4%,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8.4%;在其他地區(qū),趙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蛔?.8%,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區(qū)占了16%。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當(dāng)于今甘肅省天水市及隴西以東地區(qū),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涿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后裔。
南陽郡:戰(zhàn)國時秦國置郡。此支趙氏為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嘉。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王遷后裔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shè)下邳縣,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明朝時期廢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dāng)于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后,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
漢陽郡: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fù)天水原名。北魏時期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nèi),到南朝北周時廢黜。隋朝時期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五代時期后周置漢陽軍,即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dāng)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yè),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yǎng)了一只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么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趙氏還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渙”等為堂號。
“半部堂”:五代后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于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quán)”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quán),想方設(shè)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么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
此外還有孝思堂、萃渙堂、愛日堂、順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慶源堂、積善堂、樂善堂、綿遠(yuǎn)堂、茂文齋、沐恩堂、孝義堂、著存堂、懷永堂、嘉會堂、清獻(xiàn)堂、棣華堂、崇禮堂、文賢堂、沐思堂、谷詒堂、衍慶堂、雙硯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義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崇誼堂、崇本堂等堂號。
一、趙(趙)
現(xiàn)行常見姓氏。為我國最大姓氏之一,分布很廣,幾遍全國各地,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江西之金溪,云南之隴川、瀘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回、藏、苗、瑤、彝、鮮、佤、高山、仡佬、布依、傈僳、納西、景頗、阿昌、哈尼、錫伯、東鄉(xiāng)、鄂倫春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贏姓,與秦國同祖。少皡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惡來。惡來之后為秦;二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得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為周穆王御。穆王賜以趙城,為趙氏。世居天水,其趙宗散處者皆以國為氏。居涿郡者,后有天下。”故趙城在今山西趙城縣西南。望出天水、南陽、金城、下邳、潁川。
2、《姓氏考略》據(jù)《漢書》注云:“漢有趙安稽,匈奴人?!卑不?,成帝時人,封昌武侯,此趙則出自匈奴族。
3、又據(jù)《舊唐書》云:“唐有趙曳夫,南蠻人?!眲t此趙出自唐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
4、又據(jù)《五代史》稱:“趙國珍,?柯蠻酋之裔?!眹?,唐代宗時官工部尚書。牂柯,或作“牂牁”,音zāngkē,漢置郡,故地在貴州德江縣西。此趙則出牂牁一帶少數(shù)民族。
5、或為劉姓所改。《續(xù)通志·氏族略·總論·冒氏》載:“五代趙延壽本姓劉,為趙德鈞養(yǎng)子,冒姓趙氏。”
6、又,其《總論·賜姓》又載:“趙氏,宋國姓(故當(dāng)賜姓別氏):西夏李繼棒賜姓名趙保忠、李繼遷賜姓名趙保吉;神宗時州團練使穆辰,賜姓名趙思忠;河湟羌隆贊出降,賜姓名趙懷德;西番巴沁凡卜內(nèi)附,賜姓趙氏;趙良嗣本燕人馬植,易姓李,微宗賜姓趙氏;宇文虛中謀劫二帝歸宋,不克而死,開禧中賜其后姓趙氏。”則此或出自古羌族之黨項人;或出自古之河湟羌;或出自古土蕃族;或出自古鮮卑族;或為馬姓所改;或為穆姓所改,或為李姓所改,或為宇文氏所改。
7、《續(xù)通志·氏族略》又稱:“元協(xié)楚爾,永古特氏,幼鞠于外祖兆齋家,人言偽為趙家。因姓趙氏;又,趙良弼,女真人,本姓兆齋氏,偽‘兆’為‘趙’,遂以趙為氏?!庇?,“明賜元人巴圖姓名趙忠美?!眲t此趙或出自蒙古族,或出自女真族。
8、今佤族之趙姓,由佤姓“賽瑣”所改。
9、今景頗族之趙姓,由“準(zhǔn)瓦”氏所改;
10、今阿昌族之趙氏,則出自“喇父”氏。
11、今錫伯族之趙氏,由覺羅氏所改,速讀“覺羅”二字取近似之音,諧以漢姓“趙”而得。
12、今回族之趙姓,始自元朝:“元賽典赤·贍思丁之后伯顏之裔。伯顏在元朝官至榮祿大夫、中書省平章政事,是元憲宗寵信的人物。元滅宋后,搜查皇室趙姓極嚴(yán)。姓趙的害怕殺頭,便改了姓。憲宗發(fā)覺后,為了糾正此事,把當(dāng)時執(zhí)政的伯顏賜姓為趙,以示放松查禁,回族之趙姓即由此姓?!弊?8)——(12)見《中國人的姓名》。
13、哈尼族之趙姓,據(jù)《哈尼族簡史》稱:“天啟《滇志·臨安府·土司官志》:各長官司,俱本土羅羅和泥人,原無姓名,各從族匯之本治定名,或隨世遞承其父名之末字,更接一字相呼。弘治初,知府陳晟,以《百家姓》首二句,司分一姓,加于各名之上,惟納樓東受。”
趙姓古代名人
趙宣子春秋(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名盾春秋中期晉國的正卿,是晉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政治家,趙國的先祖。
趙武春秋(?—公元前541年),趙氏孤兒的原型奸臣屠岸賈滅趙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嬰兒,程嬰撫養(yǎng)趙武長大,手刃屠岸賈為趙氏復(fù)仇。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
趙簡子春秋(?—公元前476年),名鞅春秋后期晉國杰出的政治家,趙國的奠基人。
趙襄子春秋末期(?―公元前425年),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并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chǔ)。
趙雍戰(zhàn)國(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即趙武靈王戰(zhàn)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tǒng)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zhàn)斗力,使趙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趙奢戰(zhàn)國(公元前265—公元前245年),趙國宗室名將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成為漢族馬氏大宗的始祖。
趙佗秦朝(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秦朝著名將領(lǐng)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國。
趙云三國(?—229年),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普北宋(922年—992年),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趙匡胤宋朝(927年—976年),宋朝開國皇帝原為五代后周時大將,公元960年他發(fā)動了“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趙光義宋朝(939年-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25]
趙佶宋朝(1082年—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趙孟頫元朝(1254年—1322年),元代杰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zhuǎn)遒麗,人稱“趙體”。
趙南星明朝(1550年—1627年),明政治家、散曲作家。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萬歷進(jìn)士,官至吏部尚書。為東林黨首領(lǐng)之一,與鄒元標(biāo)、顧憲成號稱海內(nèi)三君。
趙左明朝(1573年—1644年),明畫家。字文度,華亭人。工畫山水。受業(yè)于宋旭,宗董源、倪瓚、黃公望、與董其昌友善,曾為其代筆,善用干筆焦墨,長于烘染。畫云山出己意,煙云生動。首創(chuàng)“松江派”。
平原君戰(zhàn)國(?—公元前251年),即趙勝,戰(zhàn)國四大公子之一,趙武靈王之子,以“食客數(shù)千人”而著稱。
趙學(xué)敏清朝(約1719年—1805年),清藥學(xué)家。字依吉,號恕軒,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通醫(yī)術(shù),尤精藥學(xué),著成《本草綱目拾遺》,載藥物七百十六種。
趙姓近代名人
趙之琛清朝(1781年—1860年),清篆刻家。浙江錢塘人,字次閑,號獻(xiàn)父,別號寶月山人。篆刻早年師法陳鴻壽,后從陳豫鐘,取各家之長,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單刀著名。為“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謙清末(1829年-1884年),清末三大畫家之一。
趙厚麟江蘇高郵人,現(xiàn)任國際電信聯(lián)盟秘書長。
趙氏宗譜 (46頁)
趙氏宗譜 (62頁)
桐江趙氏六修譜漢軒公支譜 [卷5及卷首上中下] (78頁)
桐江趙氏爾章公支譜 [4卷,首1卷] (80頁)
趙氏宗譜 (86頁)
桐江趙氏六修譜漢軒公支譜 [卷5及卷首上中下] (89頁)
桐江趙氏六修譜漢軒公支譜 [卷5及卷首上中下] (111頁)
桐江趙氏六修譜漢軒公支譜 [卷5及卷首上中下] (113頁)
桐江趙氏六修譜漢軒公支譜 [卷5及卷首上中下] (114頁)
趙氏五修族譜 (117頁)
趙氏四修族譜 [27卷,首2卷] (128頁)
趙氏家譜 (130頁)
邵陵桐江趙氏四修族譜 [21卷,及卷首] (141頁)
伍趙六修族譜 (184頁)
趙氏族譜 _ 河南太康縣 (393頁)
趙氏家乘 [25卷] (419頁)
趙氏家乘 [25卷] (454頁)
白川趙氏大同世譜 (487頁)
趙氏家乘 [16卷] (577頁)
趙氏家乘 [16卷] (5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