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幸航
2021-07-14
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源于中世紀(jì),極少數(sh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代。中國人的姓氏起源于上萬年前對風(fēng)、云、雷等的崇拜。女媧、伏羲為風(fēng)姓,神農(nóng)之后為雷姓,黃帝以云為官,有云姓。由于后世眾多姓氏都是最早的祖姓依不同地域和事跡的分化衍生而成,萬姓歸宗,可以說中國人的姓氏都出于華胥氏之后,同屬炎、黃子孫。
秦朝以前,姓和氏有不同的含義。姓字的古字是由“人”和“生”組成的,意即為人所生,因生而成姓。氏的本意為木本,即植物之根。
商周以前,姓用以區(qū)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qū)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同姓不可通婚,同氏而不同姓者,可通婚姻。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qū)別已趨于湮沒。司馬遷所作《史記》正式把姓氏連用而不再加以區(qū)分。
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由此推斷姓形成于母系氏族時期。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確定的姓不到30個,大多數(shù)都從“女”旁。在“只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