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茜蘭
2021-07-14
姓氏源流阮氏起源有三:
1.以國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國,是商的諸侯國,汽笛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nèi)。商末,西岐諸侯王姬昌滅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成為阮姓。后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于詩,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偃姓,亦屬皋陶之后。據(jù)傳,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為姓。
3.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jù)《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阮姓-典籍解釋
《詩經(jīng)》中有一首詩:“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辭?!吩凇叭睢钡霓o條里,開頭如此解釋:“阮,古國名,偃姓,在今甘肅涇川,周文王所滅” ?!对?middot;大雅·皇矣》:“侵阮徂共。姓”。
《詩·大雅·皇矣》這首詩描寫的史實是:周文王晚年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戰(zhàn)略準(zhǔn)備,周圍許多封國被他或攻滅或收并,唯有西北邊的密須國不服,密須國在今甘肅靈臺縣。伐密的大意是,密須國人違抗大國的命令,帶兵去打阮國(今甘肅涇川東北),打到共(今涇川縣城北水泉寺)的地方,周文王立刻大發(fā)威力,惱將起來,便帶兵去阻住密須國的兵隊,不久滅了密須國。
《姓譜》及《通志氏族略》記載:“阮,為商代諸侯小國,在岐山、涇水之間(今甘肅涇川縣),子孫以國名“阮”為氏”。
《中國姓氏地圖 》第六部分以《以國為姓,以阮國為姓》為題說:“ 據(jù)史書記載,殷商時有一諸侯國阮,位于涇渭之間,也就是現(xiàn)在的甘肅涇川一帶。后來,阮國被鄰國周吞并,阮國子孫為緬懷故國,紛紛以國為姓,由此,便產(chǎn)生了阮氏”。
《千家姓查源》上說,“殷商時有一個阮國,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肅省涇川縣東南一帶,后來被周文王所滅,阮國的子孫就以國為姓。中國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整個中國”。
阮姓-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zhàn)國時秦國初置,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陳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屬兗州(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qū))。
堂號
竹林堂:三國魏文學(xué)家、思想家阮輯與其侄阮咸并稱“大小阮”,同為“竹林七賢”成員。族人因以竹林為堂號。三國時候,阮籍亦為“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阮姓-漢字釋義
宗祠ruǎn
(形聲。從阜(fù),元聲。本義:五阮關(guān))
同本義[Wuyuanpass]
阮,代郡五阮關(guān)也?!墩f文》。按,亦曰五原關(guān)流民欲入五阮關(guān)者,勿茍留?!稘h書·成帝紀(jì)》
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兜乩碇?middot;五原郡》注
殷商國名[Ruanstate]。在今甘肅省涇川縣,為周文王所滅
阮,國名。今陜西平?jīng)龈疀苤菔且??!蹲謪R》
侵阮徂共?!对?middot;大雅·皇矣》
侵自阮疆。
一種古老樂器“阮咸”的簡稱[an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古琵琶的一種。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相傳西晉阮咸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F(xiàn)也有三弦的阮。如:阮咸
侄的代稱[nephew]。阮籍與侄阮咸并有盛名。世稱“大小阮”。后用“小阮”作侄的代稱。省稱“阮”。如:“賢阮”;阮家會(喻指叔侄與親朋好友聚會);阮咸宅(侄子居處的代稱)
閩南方言:在閩南語(臺語)中,“阮”是對自己稱呼,
阮姓-歷史名人
阮籍“竹林七賢”之一阮瑀(約165-212):東漢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事,能詩,善作書檄,有《阮元瑜集》。
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xué)家、名士,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他博覽群書,尤好莊老,有《阮嗣宗集 。他有八十余首《詠懷詩》,頗為有名。
阮咸:魏晉間名士,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
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寫了《七錄》,仿照《七略》分類法,將當(dāng)時所見圖書6288種,44520卷,分為經(jīng)典、紀(jì)傳、子兵、文集、術(shù)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現(xiàn)尚寸《廣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類情況。
阮元:字伯元,號云臺,清朝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云貴總督,體仁閣大學(xué)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傳》,歷官所至,以提倡學(xué)術(shù)為己任。他在浙設(shè)詁經(jīng)精舍,在粵立學(xué)海堂,撰《十三經(jīng)??庇洝贰ⅰ督?jīng)籍纂詁》、匯刻《皇清經(jīng)解》180余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逝世終年85歲,謚達。
阮姓-字輩 某支阮氏字輩:大正天興順,官清民志安,啟賢富建寶。
浙江金華阮氏字輩:邦國泰平,匡來輔翼,博學(xué)詳問,慎思審辨,乾屯坤臨,元亨利貞,明良培德,厚重存仁,修其禮義,鐘秀繁與,信友和睦,廣善敬誠,謙恭益讓,隆祖揚名,盛世彰遠,光裕家庭。
湖北谷城阮氏字輩:善士成先,大道昭然。
安徽太湖阮氏字輩:鼎豐咸福泰、師林大有益。
湖北當(dāng)陽阮氏字輩:一幾光先志,心傳永吉祥。
河南正陽阮氏字輩:阮方貞泰,永觀成祥,景崇天智,福壽仁康。
廣西隆林阮氏字輩:順世安清泰,錦繡如乾坤。
山東蓬萊阮氏字輩:子士云蔚啟,文書衍陛登。
陜西安康阮氏字輩:緒世長榮,詩書甲迪。
阮姓-遷徙 阮氏起源地阮姓發(fā)源于甘肅涇川,歷周代至秦,逐漸向陜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播遷。此際見于史冊者有春秋時魯國人阮氏,始皇時秦人阮翁仲。漢末三國魏晉時,繁衍于陳留郡的阮姓名人輩出,聲譽顯赫。永嘉之亂時,阮咸子阮孚、從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陳留阮姓避亂南遷,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們到達今江蘇南京,阮裕由于無意仕途,隱居于會稽剡山(今浙江紹興),并有一支阮姓遠徙于廣西合浦。南北朝時避亂江浙等地之阮姓依舊名人輩出,高官不斷。此間,阮姓因仕宦、避亂、升遷、謀生等原因逐漸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進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將領(lǐng)、合浦徐聞人因征林邑國(今越南中南部)大敗,子孫遂居遂溪。隋一統(tǒng)后,有南朝阮姓回遷北方。阮姓入閩始于唐朝,據(jù)《阮氏族譜》載,陳留郡阮安所于天佑四年(970)任邵武教諭,遷居綏安左街巷,為入閩始祖。傳六世至阮文富,約在北宋時遷居福建汀州寧化上進賢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時有阮姓入居四川、廣東。北宋時居于閩縣(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宋時此支阮氏出了阮姓歷史上唯一狀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阮思聰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明初,山西阮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于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明中葉后,有渡海赴臺者。清康乾后,有山東之阮姓闖關(guān)東到東北三省。如今,阮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福建、山東、湖北等省為多?,F(xiàn)在阮姓人口列中國第一百八十九位。
0條評論
當(dāng)前問題最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