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淵源:源于高陽氏,出自遠古黃帝之孫顓頊的后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上古時候,人文始祖黃帝是著名的氏族聯(lián)盟首領(lǐng),他有一個孫子叫作顓頊,后來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領(lǐng)。
到了夏王朝時候,敬重古代的偉人,就把顓頊的后代封到蒙雙城(雙蒙城,今山西交城),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蒙雙氏、雙蒙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蒙氏、雙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于風姓包氏,《百家姓·東》載:包羲伏羲氏后裔掌管蒙山之祀,建立東夷蒙國,世為東蒙主,屬于以國為氏。
在蒙山(今山東蒙山)設(shè)了祭壇,祭祀蒙山之神,并設(shè)有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稱為東蒙主。
東蒙主的后裔子孫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襲東蒙主之職,遂以山名為姓氏,稱蒙山氏、東蒙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蒙氏、東氏、山氏、東方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出自清朝時期巫羅俊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盤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當?shù)赝逯?。他們的先袓何時何地遷來此地,其族譜記載不一致。
于都蒙氏自稱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舉從南康遷來。其族譜記載:“萬承公生三子,念五公初徏廣東番禺以及河南大草坊,后又徏會昌西山,最后徏至南康崇文堡傳九世。信舉公又于宋泰定初年徏會昌之西山?!比欢?,在其清乾隆年間五修和清光緒年間七修譜的譜序中又記載:“蒙得姓于周先王封后裔以東蒙主,祀遂因以為氏,至秦有蒙驁、蒙恬;晉時有其昌者由關(guān)西安定徏金陵:五代時黃巢之亂,有禧公由金陵徏粵之羅江,數(shù)傳至元初有富一公,由羅江徏虔之城崗,是為始袓。富一公生以誠公,又由城崗徏會昌西山,其后由西山分居仁鳳、鋪背、上林、旱塘等處?!?
到了公元1995年八修譜時,于都蒙氏又稱其先袓原為巫氏,始袓原為福建黃連鎮(zhèn)的巫羅俊,傳至二十二世時在廣東興寧為官,因犯案逃至江西于都長河堡西山定居,遂改為蒙氏,世代相傳至今,并已將其正式定入八修“昌遠堂”蒙氏族譜中。
第四個淵源:源于彝族,出自唐朝時期南詔蒙氏,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
在唐朝時期的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古城,是古白族、彝族等土著先民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區(qū)之一。在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即在其境設(shè)有邪龍縣,三國時期受蜀漢政權(quán)的羈縻,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白子國屬地。
唐朝初期,白子國王張樂進求將國位分別禪讓于巍山的彝族蒙舍部落酋長蒙細奴邏、俎豆本主。
蒙細奴邏,公元617~674年,其祖父蒙舍龍,原居住于哀牢(今云南保山),為了躲避仇殺遷居到蒙舍詔(今云南巍山),成為一個彝族部落的首領(lǐng)之一。在唐朝初年,云南西北洱海一帶已經(jīng)分布著六個比較大的夷民部落,史稱“六詔”,是今天少數(shù)民族彝族、白族的祖先(俎豆本主)。其中的蒙舍族的地理位置在六詔的最南面,因稱“南詔”。
蒙細奴邏受禪后,經(jīng)過大小戰(zhàn)爭,于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統(tǒng)一了蒙舍川地區(qū),建號“大蒙國”。蒙氏歷三代經(jīng)略八十年后的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細奴邏的重孫皮邏閣自稱為南詔王,建“南詔國”,先筑王城于圖山(山龍、山于),后建都城于蒙舍川(今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村南部)。
一百七十余年后的唐昭宗李曄天復(fù)二年(公元902年),蒙氏南詔政權(quán)走到了末路。先由世為南詔清平官(宰相)鄭回的七世孫鄭買嗣在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借南詔蒙氏近臣揚登之手殺死了南詔王隆舜,而后在唐天福二年(公元902年),又殺死隆舜之子舜化貞,并屠戮其王室族人八百余,成功奪取政權(quán),建立了著名的大長和國,自稱國王。至后梁太祖朱溫開平四年(公元910年),鄭買嗣在位九年逝世,其子鄭仁旻嗣位,直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東川節(jié)度使楊乾真殺鄭仁旻之子鄭隆亶,大長和國滅亡。
在蒙氏南詔政權(quán)滅亡后,南詔王隆舜、舜化貞家族的子孫中有躲過滅族劫難,遷逃進入中原者,后輾轉(zhuǎn)定居于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以及安定(今甘肅定西)等地,后裔子孫多以原國名“大蒙國”為姓氏,稱蒙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蒙古爾濟氏,亦稱孟古爾濟氏,是蒙古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氏”的一個東部分支,蒙語為?????????,世居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東部通遼地區(qū)、吉林西部一帶科爾沁草原)。后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Menggu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等地。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蒙古爾濟氏多冠漢姓為蒙氏
別哲秋
2021-07-15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