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網
登錄/注冊
置頂
關注問題
藩旎涵
2021-07-15
據 清河 舊志、 家譜及 口碑資料:清河早在 上古時代,就有 先民生息繁衍。 姓氏隨政治、經濟的發(fā)展變化而增減,歷經千數百年,形成了今日之諸多姓氏。
宋以前,清河為商賈云、人文薈萃之地,人口多而姓氏雜。后經宋、遼、金戰(zhàn)爭及明靖難之役等多次兵燹,清河人民有的在戰(zhàn)亂中喪生,有的 攜家外逃,姓氏也隨之巨減。 靖難之后, 土民僅剩王、賈、謝、燔、焦、高、楊、郝、蔡、崔、左白、石、何、隨、田劉等少數姓氏。 明永樂十五年( 1417年)明成祖朱棣準 山西平陽、 大同、蔚洲、廣靈等府洲縣民之請大批移民。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的有康、梁、楊、尹、董、段、鄭、趙、馮、劉、顧、王、李、馬、莊、武、賈、郁、彭、閻、刁、杜、解、龐、簡、姜、蘆、蘇、潘、徐、包、于常、安任、苑、關、裴、周、靳、韋、宋、謝、史、楚、魯、曲、方、侯、范、尚、密、畢、孟、等計67姓之多。從山東省昌邑、文登、 濰縣、樂陵、益都、淄川、商河、黃縣、壽光、萊、陽、昌樂、高密、諸誠、淄縣、招遠、即墨縣等遷入的有: 王范、楊尹、吳、羅、商、袁、馮、陳、戴、安得、杜、郭、韓、田、張、李黃、 馬孫、劉、倪、紀、欒、邵、等30 余姓、也有個別從江南各省遷入清河縣者。此后,亦有外省管民在清河為官或經商定居者等等。 明朝移民以山西洪洞縣為最多。據1990年調查,全縣計有376姓,其中 王姓為人數最多,在3.2萬人以;2萬以上的有張、李2姓、萬人以上的有劉、孫、趙3姓;萬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有楊、田馬、許、邱、宋等59姓;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有鐘、錢、韋、侯、賈、莊等71姓;另人37姓;每姓2人;99姓每姓僅1人,如童、伍、尢等。

根據家譜、 縣志、口碑等資料,僅選2萬人以上的 大姓以記。

王姓:原籍 出處有三。其一,明朝前在清河定居的。如:王化莊、 王樓莊、西王官莊等村之王姓。其二,明朝永樂、 萬歷年間奉旨從山東省遷入清河定居的,如:山東省 萊州府昌邑縣 溝里王福能一家定居今連莊鎮(zhèn)王莊;山東省 青州府益都縣大王莊王順一家定居今油坊鎮(zhèn)王唐口村;山東省 登州府萊陽縣大王莊王善忠一家定居今油坊鎮(zhèn) 南王紫成一家定居今孫家莊等。其三,明朝永樂、萬歷年間奉旨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定居的。如:王征一家定居今油坊鎮(zhèn) 蔡王莊村;王英一家定居今陳莊鄉(xiāng)小許莊;王志道一家定居今陳莊鄉(xiāng)王太和;王成新一家定居今王官莊鎮(zhèn)田家村。另有西王官莊、張家村、高家莊、柳林之王姓,亦是同時期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清河定居的。王姓各支以山東遷入的為多,歷經明、清及 民國,王姓 后裔散居全縣20個鄉(xiāng)鎮(zhèn),計3.2萬 余人。

張姓:原籍出處有二。其一,奉旨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定居的。如:張老判兄弟三人分別定居今城關鄉(xiāng)張井村、辛集鄉(xiāng)張家莊村、 雙城集鄉(xiāng)張莊;張杰一家定居今王官莊鎮(zhèn)楊莊;張傳孝一家定居今 孫莊鄉(xiāng)白佛莊;另有張寧莊、張家莊、張武莊、張王仙莊、張呂坡、后食店、后于、 后魏之張姓,亦是同時奉旨從山西洪洞縣遷入清河定居的。其二,明朝永樂、萬歷年間奉旨從山東省遷入清河定居的。如:山東省博興縣井口張家莊張二公一家定居今辛集鄉(xiāng)張家莊村;山東省輜川縣大馬張莊張玉林一家定居今壩營。張姓以山西洪洞縣遷入的居首位。歷經明、清及民國,張姓后裔散居全縣20個鄉(xiāng)鎮(zhèn),計2.6 萬余人。

李姓:原籍出處有三。其一,明朝以前在清河定居的。如:杜林鄉(xiāng)李六莊的李氏;辛集鄉(xiāng) 李家莊的李氏等等。其二,明朝永樂、萬歷年間奉旨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清河定居的。如:李治學一家定居今雙城集鄉(xiāng)李雙阜;李子付一家定居今 壩營鄉(xiāng)的李家廟村;李九龍一家定居今壩營鄉(xiāng)的李胡莊;李金玉一家定居今陳莊鄉(xiāng)的李太和村;李英魁一家定居今渡口驛鄉(xiāng)的后郭屯; 李士奇兄弟二人定居今趙店鄉(xiāng)的楊茂莊。另有小辛莊、西王官莊、東小官、前敖、 柳莊等村之李姓,亦是同時奉旨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清河定居的。其三,奉旨從山東遷入清河定居的。如:山東萊州府濰縣李村李志祥一家定居今壩營鄉(xiāng)李家橋村;山東青州府益都縣李姓移民定居今杜林鄉(xiāng)高家莊等等。李姓各支以山西洪洞縣遷入清河定居的居首位,歷經明、清及民國,其李姓后裔散居全縣20個鄉(xiāng)鎮(zhèn),計2萬余人。

營里鎮(zhèn)
營里鎮(zhèn): 駐地營里村,位于縣城東南23.5公里,處縣境最南端。東與辛集市接壤,南與 邢臺地區(qū)寧晉縣相連,西與趙縣毗鄰。轄村12個,耕地48768畝,8388戶,33467人(其中 非農業(yè)人口378人)。農業(yè)牧漁業(yè) 總產值7200萬元,其中農業(yè)產值3911萬元,林業(yè)產值6萬元,牧業(yè)產值328萬元。財政收入415萬元,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總產值47857萬元, 人均純收入3520元。人均住房26平方米。
營里: 原名留箭古營( 來歷見總十莊鎮(zhèn)射頭),1968年簡稱營里。
東平鄉(xiāng):據傳, 漢朝 王郎趕 劉秀路經 此地,王郎 引弓射劉,當地人說聽到了箭的聲響,遂把村名叫作“聽響”。明弘治間改為平鄉(xiāng)。1961年將此 自然村劃成東平鄉(xiāng)、西平鄉(xiāng)、北平鄉(xiāng)3個行政村。
西平鄉(xiāng):無
北平鄉(xiāng):無
宋家莊:由宋姓所建, 故名。
胡士莊寨:原新莊,因距胡士莊(今屬河頭鄉(xiāng))近,明朝更為現名。
張十字莊:始建時僅張姓14戶,名張十四莊, 清朝改為現名。
魯家莊:無
大尚村:相傳, 漢王郎趕劉秀時,劉秀的馬死在寧晉縣司馬村,魏家口的人把 馬肉吃掉,附近一大一小兩村的人見到肉卻吃不到,感到生氣、傷心,因而把較大的村稱“大傷心”,較大的稱“小傷心”。后改為大尚村、小尚村。
小尚村:無
南位 家口:據傳,南位家口與 北位家口原為一村,稱“為嘴”。明朝由于戰(zhàn)亂,居民死傷很多,唯留 魏姓部分人口,故改村為魏家口。同期,從山西洪洞縣 遷民于此,村莊逐漸擴大,后分為南魏家口和 北魏家口兩村。后“魏”省寫為“位”。
0條評論
取 消 確 定
相關問題互動
沈姓的祖先是誰?
鍾文懿
贊0
微信
QQ空間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