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贛州歷史上有沒有發(fā)生過地震?!

                  歷史知識
                  關注問題
                  回答
                  2021-07-15
                  1
                  1365
                  或者是贛州地區(qū)的也可以!
                  提交答案
                  1個回答
                  琚棋耀
                  2021-07-15
                  贛南 歷史地震 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 地震史料記載中,有些記述過簡,一未記 震中,二未記影響范圍和破壞情況,給分析帶來難度,故暫以“無考”處理。公元455—1317年無一地震記載,是無震、漏記或是史料不全,還需繼續(xù)考證。1955年初至1970年底,我市無 地震記錄資料。經與鄰近省、區(qū)地震部門聯系,亦未尋覓到此方面的材料,故暫缺留待后補。 公元412年2月(晉安帝義熙八年正月)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正月至四月,南康、 廬陵地四震。資料來源:《西江志》康熙五十九年刊本、《 南安府志》康熙十一年刊本、《晉書》卷二十九。[按]:乾隆《廬陵縣志》作:八年壬子地震……正月至四月,南康廬陵地四震。晉 南康郡領縣六:贛縣(郡治,今贛州市西)、雩都、寧都、平固(今興國南)、南康、陂陽(今石城西)。 公元1317年10月(元仁宗延祜四年九月)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南安]地震。[寧都]八月,寧都地震三日。[贛縣]九月,嶺北地震三日。資料來源:《南安府志》嘉靖十五年刊本、《寧都 縣志》萬歷二十年刊本、《贛縣志》道光五年刊本。[按]:康熙《贛州府志》作:八月、寧都地震三日。此條地震記載來自《通鑒綱目》一書,嶺北即元朝的行中書省,治今蒙古哈爾和林?!囤M州府志》、《寧都縣志》均系誤記嶺北地震為寧都地震,錄之并說明。 公元1371年10月30日(明洪武四年九月辛未)贛縣。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贛州府贛縣地震。資料來源:《太祖實錄》卷六十八。 公元1468年8月23日(明成化四年八月初六日)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八月癸已, 江西地震有聲。資料來源:《昭代典則》。 公元1496年1月(明弘治八年十二月)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十二月大震電,禮部以聞。資料來源:《西江志》康熙五十九年刊本。 公元1496年4月14日(明弘治九年閏三月已酉)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江西贛縣地震。資料來源:《孝宗實錄》卷一一一。 公元1497年7月24日(明弘治十年六月乙未)贛州—大余。參考烈度為五度,震級3 級。史料記載:贛州府及 南安府、口猶縣地震有聲。資料來源:《孝宗實錄》卷一二六[按]:??庇洠瑥V本、閣本猶上有“上”字是也。明贛州府領縣十二:贛縣(府治,今贛州市)、雩都、信豐、興國、 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定南、長寧(今尋烏)、又上猶縣隸屬南安府。 公元1506年11月25日(明正德元年十一月丙戌)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贛州府安遠縣地震。[ 南康縣]十一月地震。資料來源:《武宗實錄》卷十九、《 南康縣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公元1507年1月(明正德元年十二月)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南安府]十二月南安地震。[南康縣]丙寅冬十二月地震。資料來源:《南安府志》道光十七年刊本、《南康縣志》嘉靖三十四年刊本。[按]:明南安府治大余,領縣四:大余、南康、崇義、上猶。 公元1507年(明正德二年)興國。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二年地震, 大雷雨決 瑞州壩塔圮。資料來源:《興國縣志》乾隆十五年刊本。 公元1512年10月21日(明正德七年九月癸未)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江西南安、贛州府地屢震。資料來源:《武宗實錄》卷九十二。[按]:校勘記:地屢震,廣本、抱本無“屢”字。 公元1516年8月(明正德丙子七月)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七月府城地震, 黑風四塞,下黑子如竹實。資料來源:《江西通志》嘉靖四年刊本、《西江志》康熙五十九年刊本、《贛州府志》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公元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會昌。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十一年地震,大風拔木。資料來源:《會昌縣志》道光十一年刊本。 公元1533年10月(明嘉靖十二年九月)寧都。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九月地震。資料來源:《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寧都縣志》乾隆六年刊本。 公元1534年冬(明嘉靖十三年冬)瑞金。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冬地震,自東西抵 西北,城廓屋宇皆搖動有聲。資料來源:《瑞金縣志》乾隆十八年刊本。 公元1549年(明嘉靖二十八年)上猶。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地震。資料來源:《上猶縣志》光緒十九年刊本。 公元1550年夏(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夏)瑞金(北緯25.9º,東經116.0º)參考烈度為五度,震級4級。史料記載:瑞金地震,視十三年尤甚。寧都:二十九年庚戌地大震。資料來源:《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瑞金縣志》乾隆十八年刊本、《 寧都直隸州志》道光四年刊本。 公元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上猶。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三十一年地震。資料來源:《上猶縣志》光緒十九年刊本 公元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瑞金(北緯25.8º,東經116.0º)。參考烈度為六度,震級5級。史料記載:南塔寺,縣南一里,舊名 南山智覺院,宋時建。元大德五年,僧睛空始建 浮圖七級,又名南塔寺。明嘉靖二十五年,寺毀于兵,四十一年地震塔圮。資料來源:《瑞金縣志》乾隆十八年刊本。[按]:光緒《瑞金縣志》另作:萬歷間僧克渲重建(前殿興復常往并鼎建客堂碑記)。 公元1577年2月18日(明萬歷五年正月戊午)定南(北緯24.8º,東經115.0º)。參考烈度為六度,震級5級。                       史料記載:江西定南縣地震,聲如雷,屋瓦皆裂。資料來源:《仁宗實錄》卷五十八。 公元1601年5月22日(明萬歷二十九年四月戊子)大余。參考烈度為五度,震級3 級。史料記載:四月戊子地大震,聲如雷。                            資料來源:《大余縣志》乾隆十三年刊本、《 南安縣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公元1603年12月(明萬歷三十一年十一月)崇義附近。參考烈度為六度,震級 4級。史料記載:[南安府]是年冬十一月乙酉戌刻,四邑地皆大震。[大余]乙酉戌刻地震。[崇義]乙酉戌刻,地大震。[上猶]三十一年地震。資料來源:《南安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大余縣志》乾隆十三年刊本、《 崇義縣志》同治六年刊本、《上猶縣志》乾隆十五年刊本。[按]:十一月沒有乙酉日,可能原書有誤。 公元1607年5月22日(明萬歷三十五年四月已未)大余。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夏四月已未,大庾地震。資料來源:《南安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公元1614年1月(明萬歷四十一年十二月)寧都。參考烈度為四度,震級3級。史料記載:冬十二月寧都地震有聲。資料來源:《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公元1641年8月21日(明崇禎十四年七月十五日)信豐。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十四年辛已秋七月十五夜信豐地震。資料來源:《贛州府志》康熙 五十一年刊本、《 信豐縣志》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公元1641年12月26日(明崇禎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信豐。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復震。資料來源:《信豐縣志》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公元1642年11月(明崇禎十五年十月)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贛州府]十月地震。[贛縣]十月地震。資料來源:《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贛縣志》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公元1644年1月(明崇禎十六年十二月)上猶。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十二月壬寅,上猶地震。資料來源:《南安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刊本、《上猶縣志》乾隆十五年刊本。[按]:十二月無壬寅日,疑原書載有誤。 公元1645年1月(清順治元年十二月)上猶。參考烈度為四度,震級3級。史料記載:壬寅地震,聲如雷。資料來源:《上猶縣志》康熙二十二年刊本。[按]:十二月無壬寅,疑原書載有誤。 公元1647年12月(清順治四年十一月)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贛州府]十一月地震。[贛縣]冬十一月地震。資料來源:《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贛縣志》康熙二十三年刊本。[按]:清代贛州府領縣八、廳二:贛縣(府治,今贛州市)、雩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今尋烏)、龍南,定南廳、 虔南廳。 公元1651年1月14日(清順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定南。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二十五日夜地震。資料來源:《定南縣志》康熙二十年刊本、《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刊本。 公元1651年2月6日(清順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信豐。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十七夜地震。資料來源:《信豐縣志》康熙五十八年刊本、《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公元1652年2月27日(清順治八年正月初八日)會昌。參考烈度為五度,震級3 級。史料記載:正月初八日清晨地震,聲如奔雷,轟然而過。資料來源:《會昌縣志》康熙十四年刊本。 公元1682年2月5日(清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興國。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戌時地震,聲如車從東而去。資料來源:《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按]:此震記錄與萬歷二十八年八月癸已(1600.09.29)廣東南澳地震時所記時間全同,情況亦相似,疑系一次地震之誤記。 公元1703年6月14日(清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初一日)會昌。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五月初一日,會昌地震。資料來源:《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 公元1705年8月16日(清康熙四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信豐。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六月二十七日午時地震。資料來源:《信豐縣志》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公元1705年8月(清康熙四十四年七月)瑞金。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七月地震移時。資料來源:《瑞金縣志》乾隆十八年刊本。 公元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上猶。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四十四年地震。資料來源:《上猶縣志》光緒十九年刊本。 公元1706年12月30日(清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會昌(北緯25.4º,東經115.7º)。參考烈度為五度,震級4級。史料記載:二十六日夜三更時,地震如殷雷聲,墻屋俱動,一過輒止。資料來源:《會昌縣志》道光十一年刊本。 公元1707年12月5日(清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于都。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十一月十二日雩都地震,自北而南。資料來源:《贛州府志》康熙五十二年刊本、《雩都縣志》道光六年刊本。 公元1726年2月(清雍正四年正月)尋烏(北緯25.0º,東經115.6º)。參考烈度為五—六度,震級4 級。史料記載:正月地震,池魚蕩激至岸。資料來源:《贛州府志》乾隆四十三年刊本、《長寧縣志》咸豐六年刊本。[按]:乾隆《長寧縣志》作:正月地震, 櫪馬皆驚。池魚有蕩激至岸者。 公元1787年10月(清乾隆五十二年九月)上猶。參考烈度五度,震級3 級。史料記載:九月地震,墻屋皆動。資料來源:《南安府志》光緒十九年刊本、《上猶縣志》光緒十九年刊本。 公元1791年5月(清乾隆五十六年四月)寧都。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四月地震。資料來源:《寧都直隸州志》道光四年刊本。 公元1802年12月(清嘉慶七年十一月)于都。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十一月地震百余里。資料來源:《雩都縣志》同治十三年刊本。 公元1804年冬(清嘉慶九年冬)尋烏(北緯24.9º,東經115.6º)。參考烈度為六度,震級5級。史料記載:冬地震,壞民居無數。資料來源:《長寧縣志》光緒七年刊本。 公元1806年1月11日(清嘉慶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會昌(北緯25.3º,東經115.7º)。參考烈度為七—八度,震級6級。史料記載:[會昌]二十二日晨興、湘鄉(xiāng)地震,墻壁傾圯不可勝記,田野裂坼,面起浮沙,干塘無水者忽彌漫。自西而東,聲如轟雷,地亦旋亦合。青溪一帶尤甚。繼此或一日一震,或一日三、四震,至十二年丁卯春始止。[ 泰和]十一月地震。[ 龍泉]十一月二十一日已刻地震。[安遠]十一月二十二日已時地震有聲,河水池塘俱騰沸。[豐城]十一月地震。資料來源:《會昌縣志》道光十一年刊本、《泰和縣志》道光四年刊本、《 龍泉縣志》同治十二年刊本、《 安遠縣志》道光三年刊本、《 豐城縣志》、嘉慶十三年刊本。[按]:湘鄉(xiāng)鎮(zhèn)處縣南八十里。 公元1806年冬(清嘉慶十一年冬)信豐。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是年冬地震。資料來源:《信豐縣志》同治九年刊本。 公元1807年春(清嘉慶十二年春)信豐。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次年春復震。資料來源:《信豐縣志》同治九年刊本。 公元1815年4月(清嘉慶二十年三月)南康。參考烈度為五度,震級3 級。史料記載:三月地大震,屋為之搖動。資料來源:《南康縣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公元1822年1月25日(清道光二年正月初三日)會昌。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正月初三夜湘鄉(xiāng)地震。資料來源:《會昌縣志》道光十一年刊本。 公元1822年6月12日(清道光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會昌。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二十三日夜暨二十四日辰刻復震。資料來源:《會昌縣志》道光十一年刊本。 公元1847年冬(清道光二十七年冬)定南(北緯24.7º,東經114.9º)。參考烈度為六—七度,震級5級。史料記載:是年冬地震,聽之隆隆有聲若雷鳴,遠近悉聞。人家床桌皆浮起二、三尺,墻壁搖動,狀欲傾倒, 杯盤器皿多掀擲在地,食傾乃定。資料來源:《定南廳志》同治十一年刊本。[按]:光緒《贛州府志》作:丁未冬定南地震。 公元1853年9月(清咸豐三年八月)安遠。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是年八月又地震。資料來源:《安遠縣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公元1857年5月11日(清咸豐七年四月十八日)震中無考。參考烈度為四度,震級3級。史料記載:[興國]四月十八日夜地震。[ 永豐]地震有聲。資料來源:《興國縣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吉安縣志》光緒六年刊本。 公元1860年9月(清咸豐十年八月)安遠。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地震。資料來源:《安遠縣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公元1865年2月16日(清同治四年正月二十日)安遠。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二十一日夜,龍泉堡地震。資料來源:《安遠縣志》同治十一年刊本。 公元1881年(清光緒七年)全南。參考烈度為五度,震級3 級。史料記載:地震,壁頭左右搖動,碗筷響動。資料來源:《贛州、龍南、大余、定南、虔南 等地地震調查資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888年5月28日(清光緒十四年四月二十日)贛州(北緯25.8º,東經115.0º)。參考烈度為六度,震級5級。史料記載:地震,高約五、六尺的靠墻直立碗柜倒下,十二歲的小孩睡在長凳上掉下來。翌日,許多家倒出破碗。資料來源:《贛州、龍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調查資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龍南、全南等地(北緯25.0º,東經114.6º)。參考烈度為六度,震級4 級。史料記載:[全南]地震,睡 在床上的人感到 床下不穩(wěn),少數睡覺的人驚醒。[大余]地震,動如汽車駛過一樣,柜內碗筷響,懸掛物擺動,屋瓦沙沙響,檐邊之瓦掉下,人們害怕屋會倒,都 向外跑。[龍南]地震,房屋搖動,碗筷屋瓦均震,亂發(fā)響,屋瓦震壞了些。資料來源:《贛州、龍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調查資料》一九五四年。[按]:此震年份不可靠。 公元1897年5月(清光緒二十三年四月)震中無考。參考烈度為五~六度,震級4 級。史料記載:[贛州]四月上午十時許,贛州地震,門環(huán)搖動作響,桌上杯碗碰擊, 河中 無風起波浪,約一尺多高, 街上行人亂跑,人 驚逃 屋外,不穩(wěn)的檐瓦落下。[定南]地震時有轟轟 響聲,墻壁搖動,有泥沙掉下,掛的東西搖擺,大家都有感覺。資料來源:《贛州、龍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調查資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00年6月15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十九日)贛州。參考烈度為五度,震級4級。史料記載:地震。舉行蟠桃會作戲,臺上掛的玻璃杯撞破,人感覺動搖不支。資料來源:《贛州、龍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調查資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震中、烈度及震級無考。史料記載:地震,輕微動。資料來源:《贛州、龍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調查資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定南(北緯24.8º,東經115.0º)。參考烈度為六度,震級4 級。史料記載:地震。多數人知道,好象站不 穩(wěn)腳,墻上泥沙掉下來,桌上的東西有響聲,池塘水蕩漾,好象風吹動, 東源家的土墻震斜。又炮臺角(地名)二檐的瓦被震動掉下一百多塊。資料來源:《贛州、龍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調查資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大余(北緯25.4º,東經114.3º)。參考烈度為六度,震級4 級。史料記載:地震。墻搖動,幾乎要倒,人們害怕而跑出屋外,桌上碗相碰。資料來源:《贛州、龍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調查資料》一九五四年。 公元1910年(清宣統(tǒng)二年)震中無考。(114.75 24.75)參考烈度為七度,震級5.5級。史料記載:[贛州]地震。人搖擺不能立住,窗戶扎扎響,桌上的碗筷振動,櫥內碗筷震落下地,水缸中的水被震出,井水渾濁,四、五小時方清。土墻裂開長達二尺半,寬約半寸,靠墻碗柜倒地,人靠墻座時頭碰了幾下。[龍南]地震。房屋顫動,屋瓦響,家具動搖。[定南]地震。震前 天氣晴朗,忽然四處響起,大家都駭怕, 有的人跑到外面,樓上掛的豬肉掉落在地上,塘水波動。[虔南]地震。響聲很大,池水起波浪,碗筷、家具、門搭俱響。人站不穩(wěn),感覺發(fā)昏,在屋內的人向外跑。資料來源:《贛州、龍南、大余、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調查資料》一九五四年。[按]:此震時間不詳。 近年來的大小地震,可以到贛州地震 信息網查看。
                  相關問題
                  給祖先上墳有什么禁忌嗎
                  有的。首先,上墳時忌穿顏色鮮艷的衣服,清明節(jié)在掃墓的時候,不宜穿得過于顯現,因為掃墓本來就是一件比較嚴肅的事情,所以著裝盡量淡雅一-些, 大紅大紫的顏色,在中國具有喜慶的意味,所以不適合在這樣的場合出現,當然,清明節(jié)除了掃墓以外的時間,比如和親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著倒是沒有太多的講究,主要是看具體的場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鬧除了衣著上的講究,言行舉止也要有所講究,不要在掃墓的時候嬉笑打鬧,或者做一些不嚴謹的舉止,因為按照老人的說法,這會驚擾了先人,也是對先人的不尊重的行為。所以掃墓的時候,盡量要恭敬和嚴謹些,以表達對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點就是要注意上墳時的貢品。一般上墳都會帶貢品吧,這些貢品是用來祭獻祖先的,在沒有給先人祭獻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對先人的一種不尊重。沒有先人,就沒有后人,沒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沒有后人幸福的現在。所以我們對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體現出來的。
                  沈姓的祖先是誰?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來說,其人口是有600萬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說的最多的一個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實沈,是黃帝的后裔帝嚳之子。實沈氏族后來因與少昊氏部落雜居而東夷化,故為嬴姓。后來,他們建立了沈國。周昭王南征時,嬴姓沈國被滅,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夏朝時,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國。至周初,蔣國滅了姒姓沈國,沈人南遷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孫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個兒子季載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輿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國被蔡國吞并,沈國的后人就稱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區(qū)最常見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輩?
                  周姓,是中國第九大姓氏,也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發(fā)源于今陜西渭河平原地區(qū)。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長江省份、豫魯兩塊高比率的分布狀況。 周氏的字輩: 1、山東周氏族譜山東省周氏字牌輩序:~隆、茂、慶、傳、長、廣、生(升)忠、厚、嗣(世)、志、永遠、禎(元)、正、方。后又續(xù)序:志德開宏運達孝毓富祥教禮培家訓信義作保章。 2、四川成都(現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輩:太祖應朝忠,永遠世代興,丕振仙仁月,長源玉厚坤。 3、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 4、重慶市永川區(qū)鄧家坳周氏(尚書公后裔)字輩:尚夢應康世,孫宗道仕友,子均仲忠萬,以自時大章,華先維繼述,裕后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在人全,謨烈由今紹,奕葉譜相傳,家乘恪遵守,祥發(fā)永綿延 你還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輩嗎?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問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屬于什么星座?在歷史上有哪些人是這個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農歷冬月初十),計算機科學先驅愛達·勒芙蕾絲出生。奧古斯塔·愛達·金,勒芙蕾絲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奧古斯塔·愛達·拜倫(Augusta Ada Byron),通稱愛達·勒芙蕾絲(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國詩人拜倫之女,最著名的事跡為翻譯意大利人查爾斯·巴貝奇早期的程式設計書《分析機概論》(analytical engine),愛達對翻譯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概論》所留下的筆記,被認為對現代電腦與軟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響。 你還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間
                  QQ
                  微博